陈云对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后生产关系的调适论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文健,东北师范大学 学校办公室,吉林 长春 130024; 刘文健,刘景岚,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刘文健,男,东北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助理研究员,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刘景岚,女,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短时间内迅速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导致内部生产关系产生了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资本家与国家、公股代表、工人之间的诸多矛盾中。陈云作为当时分管经济工作的国家领导人,在对生产关系调适过程中,将资本家所具有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经验看作发展生产的宝贵财富,采取了一系列调解公股代表、工人与资本家关系,提高工人地位与待遇等措施,并对资本家进行合理限制和改造。对这些生产关系的合理调适,体现了陈云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正确认识,以及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战略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22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22)01-0108-08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22.01.012

       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改造”中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陈云直接领导的。因此,关于陈云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思考理路、所做的决策、重要节点发挥的作用等内容,成为陈云研究的一个热点。在2004年发表的一篇关于陈云与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述评中,作者将相关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其中《陈云同志文稿选编》《陈云文选》等重要文献的出版成为掀起前两个阶段研究热潮的重要原因①。但是在《陈云文集》《陈云年谱》(修订本)等重要文献出版后,对陈云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研究并没有进一步深入。本文充分利用《陈云文选》《陈云文集》《陈云年谱》(修订本)等相关文献,对陈云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后调适生产关系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1955年下半年,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快速推进,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也提出了加快速度的要求。在1955年10月召开的七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从农业合作化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关系角度,阐述了加快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②。同年12月初,毛泽东直接作出指示,要求“提早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③。随后不到半年时间,资本主义工商业就在一片“敲锣打鼓声中”于1956年3月末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④。快速实现的全行业公私合营除了因准备不足、相对粗糙而在清产核资、企业改组、生产安排等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外,还在生产关系方面存在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国家与资本家的关系、资本家与公股代表的关系、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的诸多矛盾中。作为这项工作直接领导者的陈云如何认识并处理这些关系,直接影响到当时的社会稳定、生产发展甚至国家命运。下文将从陈云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后对以上诸多矛盾处理的角度,分析其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适。

       一、包袱还是财富?陈云对资本家与国家关系的调适

       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国家是否保证资本家的利益、是否安置他们工作、如何认定资本家的政治身份是资本家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事关工商业改造能否平稳过渡、生产能力能否提升、统战工作是否成功的关键问题。陈云对这些问题有着清醒认识。早在1954年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加强市场管理和改造私营商业》的指示中,他就提出了“前进一行,安排一行”的办法,主张将工商业资本家接收下来。1955年末全行业公私合营开始推行后,陈云又主张“所有的资方实职人员,应该全部安置”⑤。他认为公私合营后企业内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资本家不再是靠剥削工人赚取剩余价值的剥削者;而他们所具有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经验正是国家建设、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陈云认为资本家的财富既包括机器,也包括他们所具有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并且后者的重要性“不下于机器”,明确指出把这些人接收下来“决不能讲是包袱,而应该讲是财富”⑥。因此,陈云主张在对资本家进行改造的前提下,要确保他们保持较高的收入水平;发挥他们在经营管理及生产技术方面的优势,在工作安排上做到“有职有权”;通过教育、学习等途径将之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一)在工作安排上“有职有权”

       作为党内长期从事经济工作的国家领导人,陈云深刻地认识到“人”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也深知通过革命斗争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方面人才缺乏的困境。因此,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后,陈云将有技术、有业务经验的资本家看作国家的财富,将“运用资本家的技术和经验”与“发动群众”作为搞好生产的两个重要条件,力主安排资本家在企业内继续任职,甚至主张吸收他们到业务管理部门担任领导工作,继续发挥他们在生产中的作用。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一部署体现了陈云发展生产、提高生产力的战略视野,但同时也必然会面临巨大的阻力。破除阻力最重要的是做好各级政府人员和合营企业内部工人的工作,打通他们的思想。为此,陈云强调,“把资方人员安排在原企业当经理,这是政府的政策”,“他们(资本家)中有的人有技术,有业务经验,国家也需要他们”,“政府安排资本家并不是对资本家特别好,而是因为这对国家和人民都有好处”⑦。他进一步从政治角度强调工作安排的合理性:把资本家拉进来“唱对台戏”,以促进我们在业务方面提升自己,不忘“干革命”⑧。在实际工作中,陈云指示“不应该让有经营能力的资方实职人员坐‘冷板凳’,而要尽可能地使用他们”,真正发挥他们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⑨。不仅做工人和各级政府人员的工作,陈云还向中央领导做工作,以推动中央统一认识的达成。1955年10月下旬,陈云两次陪同毛泽东与工商界代表人士谈话,并在第二次座谈会上作了主题发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相关问题提出了六点意见,其中一条专门阐述了“全行业合营条件下,需要有适当的计算利润的方法,需要对资方人员有适当的人事安排”。毛泽东对他的发言表示赞同,号召资本家“安下心来”,并做好对同行的宣传教育工作⑩。这两次谈话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资本家的人心,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二)主张资本家的政治身份随生产关系变化而变化

       实行公私合营后,根据企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一前提,陈云对资本家在企业内的角色和身份进行重新界定:“他仅是和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参加工作一样,不能像从前那样以资本家的身份来管理工厂了。”(11)他认为由于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资本家的工作目的也发生了本质改变:“过去为利润工作,现在为国家工作。”在这样的前提下,对资本家进行改造成为可能:“把他们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改造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干部。”(12)“劳动者”在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体系中是一个与“剥削者”相对的概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一般是属于“人民”的范畴。也就是说,陈云认为“资本家”并不是一个终身的标签,他们通过改造就可以融入“人民”之中,甚至还能够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干部”。对于安排资本家职务高低的标准,陈云认为就是“工作态度好不好,积极不积极”,只要“工作态度好,有本领”,即使现在安排得低了,将来也会得到纠正。“工作态度”在这里不仅是对待工作的态度,还包括工作的目的是剥削剩余价值还是为人民服务、是不是拥护党和人民政府等政治因素。因此,陈云特别强调资本家在改造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进行政治学习,从思想观念上实现政治身份的转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