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应用的途径及方法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周立云,教授级(正高)高级审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审计部副总经理,研究方向为会计、审计及其信息化;谭伟,高级审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武汉审计中心综合室经理,研究方向为会计、审计。

原文出处:
会计之友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22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当前,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改进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业已转向“发挥审计在揭示风险、增加价值方面的独特作用”“审计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同频共振、转变关注点和着力点”“既要发现问题,更要解决问题”等,明确要牢牢把握经济效益这一根本宗旨,突出“五个聚焦”(聚焦党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执行、聚集化解重大风险、聚焦减少损失浪费、聚焦促进增收节支、聚焦提升管理水平),重点关注内审外查发现问题整改、重大经营管理风险和经济效益流失点,更好地发挥审计工作的增量价值的作用。

      而在现实中,随着审计发现问题的力度、深度和广度的大幅提升,如何实现审计成果的有效转化却仍然是审计工作的瓶颈,往往审计人员辛辛苦苦发现的问题,却很难转化成为企业增值、防范风险的有效“武器”,本文将就如何实现内部审计成果的有效转化应用展开探讨。

      二、内部审计成果应用转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内部审计成果是内部审计部门在实施各类审计项目时,对发现的问题和风险形成的诸如审计报告、决定等一系列的审计结论和建议,进行深度挖掘加工提炼后,形成最终的“审计成果”,审计成果体现了审计工作的成效,直接体现审计工作的价值。

      2018年3月实施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十八至第二十二条,就审计问题整改机制的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其他内部监督力量的协作配合、重大问题的移交移送等进行了明确规定。

      内部审计成果如何最大化地被董事会、管理层及相关各方采纳应用,是体现审计成效的最直接的路径。审计成果有效转化,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更是企业强化管理、防范风险、实现价值增值的内部审计最终目的所在。审计成果的转化,是审计工作实现目标的“最后一公里”,它能否实现跨越,关系到审计最终价值能否真正实现,关系到审计工作的未来发展。如果这“最后一公里”跨越不过去,审计更不用谈“有为有位”。

      三、制约审计成果的主要因素

      (一)思想观念以及制度机制等因素,使得内部审计成果运用长期得不到重视

      1.思想观念落后。黄妙红等认为,审计整改存在很多问题,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单位重视不够、审计整改信息化程度不高、透明度不够,审计整改流程不顺畅、审计整改质量不高。的确,在审计实践中,很多企业领导甚至审计人员思想观念没有及时更新,还停留在审计工作就是查找被审计单位已存在问题、撰写审计底稿、出具审计报告、下达审计决定、审计项目归档,至于审计成果运用转化,是审计工作的“副产品”,没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直接表现为“七重七轻”(如图1)。

      2.制度机制不健全。很多企业内部审计整改督办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机制不健全,造成审计成果的利用缺少保障。企业管理层甚至审计部门通常对如何取得审计结果和取得什么样的直接审计结果比较关心,而对审计结果是否进一步转化为审计成果,审计效果是否得到充分发挥缺少关注,审计决定下达后,就认为全部工作已经结束,很少进行跟踪及分析,致使审计成果的利用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反馈。

      3.对审计成果的运用约束和奖惩不明。审计部门提出的审计意见及整改建议没有得到严肃认真的贯彻落实,未受到相关管理部门和被审计单位应有的重视,在审计结果与审计成果的转换运用之间缺乏衔接过渡机制,与有关部门在处理处罚和责任追究落实方面没有形成良好的配合协作关系,加之缺乏对审计成果转化运用方面相关制度的督促和约束,难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审计成果。

      (二)审计结论和建议本身质量不高,审计成果的运用基础不牢

      审计人员受自身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限制,揭示问题不深刻,思维观念没有及时更新,往往偏重于对单个审计项目或审计对象的个体行为和舞弊差错的审计监督,未能进一步进行全面性、全局性的归纳分析,对成果没有进行充分的整合;审计结论只是就事论事,只谈怎么纠正和处理问题,改进建议大而空、可操作,隔靴搔痒,对被审计单位没有实际应用价值,被审计单位整改或利用时依然无从着手,从而出现年年审,但审出的问题都一样的情况。

      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分析研究不足。很多审计问题在多年多次审计中反复出现,屡查屡犯,这些问题的产生和再出现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由于对审计结果缺乏再加工、深加工,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分析机制没有建立或不够健全,对普遍存在的问题缺乏横向沟通和信息整合,缺乏进行综合对比、提炼和分析,未能从体制、机制等深层次方面查找问题存在的原因,并进行根源性的整改,审计工作的层次难以得到提升。内审部门取得的大量审计成果未有效转化应用,加上落后审计方法以及受所处审计环境中利益关系、人际关系,也都会给审计的可靠性带来不利影响。

      (三)审计整改不到位,审计价值无法得到最大体现

      各部门对审计整改情况关注不够,对问题的整改力度不高。在刚查出审计问题时通常会受到较高程度的关注,但随着现场审计结束、交换意见完成,进入整改期后问题的受关注程度会大幅下降。相关管理部门包括审计部门都不够重视并很少投入相关精力去关注后续整改处理情况,导致被审计单位对问题的整改浮于表面,仅对表面问题进行整改,如调账、转固、清理报废资产等,没有就实质问题深入整改,没有就如何防止再次发生采取实质性措施,问责少、警示弱,问题存在屡查屡犯的风险。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被审计单位主观故意避重就轻,不愿动大刀、花大力气;另一方面也是对问题认识不够深刻、重视程度不够、组织不得力。造成审计部门查出的审计问题被搁置或简单处理,并没有真正形成应有的审计价值,没有达到应有的审计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