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国有资本境外投资外部审计协同框架与实现路径

作者简介:
吴星泽,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院/智能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研究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政府审计与风险治理;胡莹莹,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政府审计;吴传俭,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政府审计与风险治理。

原文出处: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22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2015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多部委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标志着国家层面的“一带一路”路线图正式出台,“一带一路”从提出倡议步入务实推进阶段。2018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之际,已有10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123份“一带一路”方面的合作协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超过700亿美元。

      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倡议,“一带一路”建设存在重要的潜在利益,但也面临困难和风险(于津平等,2016)。实证分析发现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重大风险案例基本上都涉及央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势在必行,但如何有效规避风险同样刻不容缓(李锋,2016)。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健全国有资本审计监督体系和制度,实行企业国有资产审计监督全覆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明确要求对国有企业重大财务异常、重大资产损失及风险隐患、国有企业境外资产等开展专项审计。2016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进一步指出,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要围绕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境外投资以及企业领导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做到应审尽审、有审必严;国企国资走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要跟进到哪里,不能留死角,以防范国有资产流失风险。为了强化审计监督,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原来属于国资委的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等职责优化归并到审计署。这样,审计机关在国有资本境外投资风险治理中的责任更加重大。然而,由于利益距离和信息距离较远,再加上一些法律和技术障碍,审计对于国有资本境外投资常有隔靴搔痒、鞭长莫及之感,审计监督难以落到实处。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国有资本必然要承担起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载体和纽带作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国有资本境外投资的数量会不断增加,投资范围不断扩大,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这对如何更好发挥审计在保障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作用提出了挑战。在此背景下,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下国有资本境外投资外部审计的协同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提出引言;第二部分归纳文献综述,主要结合我国国有资本境外投资的三个阶段,从国有资本境外投资审计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历程方面加以梳理;第三部分从审计目标和审计主体安排两个方面分析了“一带一路”审计的特殊性;第四部分区分沿线国家间国家审计的协同以及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协同,提出了国有资本境外投资外部审计的协同框架;第五部分提出了上述两类外部审计协同的实现路径;最后得出结论。

      二、文献综述

      我国国有资本境外投资大体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企业国际化阶段;第二阶段,2000年为时间起点的“走出去”战略阶段;第三阶段,2013年底开始的“一带一路”倡议阶段。在第一阶段,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开始关注国有资本境外投资的审计监督问题。1991年,国务院国发[1991]13号文批转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加强海外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注意加强对海外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1996年,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发布《外经贸境外企业审计监督暂行规定》,就外经贸境外企业的审计分工、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和审计报告作出了详细规定,意味着审计作为境外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方式正式登台。不过,这一阶段的相关文献极少①。安风华(1996)所撰写的《加强审计监督遏制境外国资流失》一文,是该阶段中国知网中唯一可以检索到的关于境外投资审计的文献。该文列举了我国境外投资企业面临的9个方面风险表现,提出应“充分利用审计手段监督境外企业,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在第二阶段,相关研究有所增多。2000年至2001年,“境外企业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课题组连续在《广东审计》杂志发表研究报告,对境外企业审计依据、境外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特殊性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境外企业审计的重点内容等进行了研究,搭建了境外企业审计的基本框架。张龙平和李淼(2010)分析了我国境外国有资产审计制度演进的过程和现行境外国有资产审计监管的运行框架,提出了完善境外国有资产审计制度和加快开拓注册会计师境外审计业务步伐的改革建议。陈锦叶(2011)提出了境外企业审计的重点和方法。在这一阶段,国家审计的理念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受西方传统审计思想的影响,国家审计在早期审计监管实践中也多体现为财务审计,体现的是“稽查”的思想。但随着我国国家审计实践的发展,杨肃昌和肖泽忠(2008)提出应该跳出“会计学、审计学”或“审计圈”狭隘的视野重新审视国家审计问题。国家审计不仅要坚持批判性,更应着眼建设性和保障性(刘家义,2008)。这些审计理念方面的突破为在实践中拓展审计目标、综合多种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本文构建国有资本境外投资外部审计协同框架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