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审计的人才效应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晏维龙,南京审计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经济学和国家审计理论研究;李曼,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从事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研究。

原文出处:
审计与经济研究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22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央审计委员会的成立,我国审计事业步入大发展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对审计发挥更大作用也寄予了殷切期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的层次和水平,审计署党组提出聚焦主责主业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部署,要求把研究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作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研究型审计也成为《“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审计人才是宏观审计制度的实践者和微观审计活动的执行者,如何培养研究型审计人才成为审计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基于研究型审计的基本理念和思路,遵从人才教育的基本规律,基于审计业务人员、审计管理者两类审计人才分析研究型审计人才的个体效应,从岗位前、岗位中两个阶段分析研究型审计人才的教育效应,从国家政策、审计实务单位和审计教育机构等三个层面提出相关建议。

      一、文献综述

      (一)研究型审计

      2009年,审计署南京特派办正式提出了研究型审计的理念,认为应该把审计项目当成课题进行调研、分析和求证,鼓励审计人员钻研体制、机制和政策等方面的问题,形成层次更高、影响更大的审计调研成果,进而提出更有深度、更加科学合理的审计建议。之后,研究型审计在社保基金审计、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得到了一定应用。但此后的十余年,研究型审计并未在理论与实务中得到重视。直到2021年1月,侯凯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中强调“要把研究工作作为审计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研究型审计再次得到关注和重视。《审计署关于印发全国审计机关2021年度工作要点的通知》和《“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均提出,要积极推进研究型审计,并进一步指出,应系统深入研究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重大经济决策部署的出台背景、战略意图、改革目标等根本性、方向性问题,不断提升审计工作的政治性和前瞻性;转变审计思路,既要善于发现问题,又要注重解决问题,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根据审计实践需要,强化审计理论研究,推动审计理论、审计实践和审计制度创新。审计署各特派办和地方审计机关开始积极探索如何开展研究型审计。理论界也做出了响应,晏维龙认为,研究型审计是新时代对审计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是“以自身建设立信”的必然要求,是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客观需要,研究型审计是从个别经验提炼为一般规律,是从现象说明深入到本质揭示,是从孤立认知上升为系统把握,是从静止守成转换为发展应变,是从工具理性升华为价值理性。许芷浩指出,从广义上讲(就整个审计工作而言),研究型审计是在审计工作中更加注重调查、分析、研究,探求审计事项的真相、性质、发展规律等;从狭义上讲(就具体审计项目而言),研究型审计是在完成审计项目特别是重大审计项目任务过程中嵌入专题理论研究,把促进体制机制制度的健全完善作为重要内容和目标的审计工作模式。

      (二)审计人才培养

      关于我国审计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审计人才培养体系的设置。时现、王玉芳等提出,审计学应该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并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审计人才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重新设计。二是审计学本科课程设置思路。郑石桥认为,要以审计通识教育为主,在此基础上设置特色课程。审计通识以审计业务为骨架来建构,包括基础类通识和业务类通识,特色课程是审计通识在特定领域的应用。三是大数据审计、审计创新等人才的培养。杨柔坚提出,要将大数据技术要素与审计基础理论有机结合,构建面向未来的大数据审计课程体系;王明珠和吴安平认为,培养审计创新人才既要注重理论教学及相关学科的融合,又要重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职业道德的培养。关于研究型审计人才培养的研究还比较少,江萍和任志成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们构建了多元学术观下的多层次研究型审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审计一级学科,培养高水平理论研究型人才;发展审计交叉学科,培养高水平跨界研究型人才;培养多学科知识储备、跨学科研究能力的人才队伍;促进政产学研融合,培养高水平应用研究型人才等。

      国外关于审计人才培养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1954年美国会计学会(AAA)对112所大学内部审计教育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已有21所大学设置了相关课程。随着审计实践的繁荣和基础理论的完善,增加了对数据抽样、电脑审计等新审计工具的介绍,注重对审计证据特征、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阐述。美国杨百翰大学最早开设了会计/审计专业,开创了设置初级、高级审计课程的先河。与此同时,案例研究成为审计教育的焦点,纽约大学商学院引进了“共同教学”方法,由全职教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共同执教。进入21世纪,针对外部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审计教育内容上增加了具备时代特征的相关主题,如鉴证服务、舞弊审计、计算机审计等,教学方式上融入了信息技术并增加了团队项目、学生演示、案例分析、网络课程等方法。

      (三)文献述评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审计人才培养研究上来说,我国学者从学科设置、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设置、大数据环境等方面做了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对于研究型审计,虽然其提出时间短,相关研究刚刚开始,但其内涵和基本思路已经基本明确,且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一致认可。可以预测,研究型审计将给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带来重大变化,其应用也会极大地提升审计水平和层次,促进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相应地,研究型审计也会带来一系列的人才和教育效应,国家政策、审计实务单位、审计教育机构等也需要根据研究型审计人才效应,及时调整思路,培养出适应并引领实践发展的审计人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