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英汉否定思维与时空性思维的关系  

作 者:
张媛 

作者简介:
张媛(1981-),女,山东淄博人,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汉外语言对比及语言教学研究(山东 济南 250358)。

原文出处:
外国语

内容提要:

语言中的否定表达形式是否定思维的外在表征,浸润着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本文分别对英汉否定系统中的主要否定词not和“不”,以及no和“没”进行历时追溯对比,发现英汉否定词的初始语义均建基于空间性思维,但在历时发展过程中,英民族的时间性思维逐渐增强,而汉民族的空间性思维却始终保持强势。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共生演变,在否定思维与时空性思维的选择倾向渐趋稳定的过程中,英汉的否定表达形式也逐渐固化。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2 年 04 期

字号:

      1.问题的缘起

      关于否定的演变,主要存在两种循环模式:一是Jespersen(1917/2012)提出的“叶斯帕森循环”(Jespersen's cycle);二是Croft(1991)提出的“否定-存在循环”(negative-existential cycle)。前者以形式和功能演变为轴心,后者以语义演变为轴心。基于对两种循环模式和以往研究发现的思考,本文提出假设:否定原初的语言表达关涉人类最基本的空间认知,否定思维与时间性、空间性思维具有选择倾向。

      Croft(1991)通过共时类型的动态化方法,发现动词否定标记来源于否定性存在谓词。“存在”是空间概念“在此出现”(presence here)隐喻映射的结果(Grady 1997:152),其与空间的关系不言自明。因此,否定性存在谓词不但与否定思维关联,也与空间思维相涉。Yamanashi(2000)专文讨论了日语否定标记语法化过程中空间认知与否定推理的关系:一个基本述谓的肯定意义,需借助形容词标记nai,才能转变为否定意义,而nai最初的功能就是对存在的否定,所以日语许多否定表达都基于“不存在”这一空间概念。Paradis & Willners(2006)提出界性假说,用于解释反义形容词与否定词结合的现象,如(not)narrow-(not)wide,否定对“界”的敏感性进一步揭示了否定语言的加工离不开空间性思维。

      考虑到语言对比的视角能带来更多启示,本文对以上假设的论证基于两个问题的探讨:一是英汉否定词是否可追溯到空间认知?具体有何体现?二是英汉否定词的演变所体现出的否定思维与英汉时空性思维有何关系?

      英语中主要否定标记是not和no,两者分化界限较为鲜明,not主要否定动词和形容词,no主要否定名词。汉语中“不”和“没”是常用否定词,其否定对象的范畴有合有分,“不”否定的原型是动作,多数情况下与动词和形容词搭配,“没”否定的原型是物的存在或领有,多数情况下与名词和动词搭配。两语言对客观世界中的物、动作、性状等范畴的否定表达存在异同,说明对不同范畴的否定概念化方式和否定思维存在异同。已有研究提出,not和no的界限划分与英语的强时间性思维有关,而“不”和“没”否定对象的范畴分合与汉民族的强空间性思维有关(王文斌、张媛2019a)。但强势思维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当下的共时使用情况有可能在历时演变的力量下与其源头相去甚远。下文将通过not和“不”以及no和“没”两对否定词英汉历时演变对比,探索其背后时空性思维差异,对以上两个基本问题略陈管见所得。

      2.Not和“不”的历时演变对比及其时空性思维差异分析

      本节从not和“不”的起源及演变过程两方面对比,探讨时空性思维与否定思维交叉的表现。

      2.1 Not和“不”的起源对比及其空间思维基础

      否定词not源于古英语中nawiht/nowiht和nauht/nouht,大多数关于英语历史的文献都提到这类词作为否定副词的用法,却很少有文献关注其另一用法,即被否定的名词(negated nouns)。其实,以上否定词占据了名词位置还是否定副词位置,有时难以辨明(Kemenade 1999:152)。

      根据在线词源词典释义,古英语中nawiht/nowiht意为“no whit”。no是na的变体,源自原始印欧语否定词根ne,whit即“thing/creature/being”之意,所以nawiht/nowiht的整体释义是“zero/cipher”,词典将其定类为不定指代词,但本文更倾向于将其视为“被否定的名词”或者“名词性否定词”,相当于“no things/no creature/no being”,原因在于:从客观世界起源来说,无指的空无状态是各民族认知世界的起源,古英语已经是语言演变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的结果,若难于考据其更早的形态,那么,nawiht/nowiht中一定包含着“无指的空无状态”这一概念要素,词典中之所以将其释义为“zero/cipher”,其内涵也理应于此,而不定指代词这一说法还是预设了定指的存在,似有不恰。词源信息表明,英语否定词not作为“被否定的名词”或者“名词性否定词”,本身就是空间概念,关涉空间思维。

      “不”是汉语中使用时间最长、语义最为稳定的否定词。“不”本身是象形字,指“花托花萼的底部”(李学勤2012:1035),借用为否定副词,为假借字。从甲骨文起,“不”基本上仅用作否定词,难寻其本义。杨逢彬(2003)根据其在殷墟甲骨刻辞中的表现将之视为否定副词,但是,从上古汉语可以看出,“不”的语义远非仅仅是单纯否定,与其它否定词“无”“非”“毋”等有语义重合之处。例如:

      

      此外,从上古汉语起,也有某些否定词用于单纯否定,但都未能保留住这一语义,逐渐为“不”所取代,到六朝时期,单纯否定的语义基本集中于“不”(杨荣祥2007:379)。因假借词性质,从起源上难寻“不”的空间认知基础,但“不”的语义强势昭显了空间思维的强势,下文详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