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语言加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该研究领域有两个传统:控制并简化刺激的传统(The controlled,simplified stimuli tradition)和生态实验室传统(The ecological laboratory tradition)(Willems 2015)。其分别对应两种研究范式:简单化实验范式和生态实验范式。前者由于可操作性强,在语言加工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同时也因缺乏生态效度而遭到诟病。基于生态效度考虑,研究者逐渐开始在自然条件下探讨语言加工。通过文献耙梳发现,自然条件下的语言加工脑机制(cerebral mechanism of language processing,CMLP)研究有三次标志性的系列成果产出。首先,2015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编著《自然语言使用的认知神经科学》(Willems 2015),该编著的问世正式拉开了该研究领域的帷幕。其次,《语言、认知与神经科学》(Language,Cognition and Neuroscience)近来先后辟两期专刊(第34卷第4期、第35卷第5期),从神经科学视角对自然语言加工(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进行了探讨。国际自然语言加工脑机制(cerebral mechanism for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CMNLP)研究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却日有所长。然而,国内学术界对该议题鲜有问津,尚无研究者对现有CMNLP研究进行系统分析。鉴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传统语言加工研究面临的问题,然后在厘定“自然语言”与“NLP研究”两个关键术语的基础上,尝试从研究对象、方法、主题和目标四个方面构建CMNLP研究框架,以期推动该领域研究在国内的发展。 2.传统语言加工研究面临的问题 传统语言加工研究主要基于简单化实验范式。该范式通常遵循一个原则,即根据研究问题来操纵想要验证或者观察的条件,而尽可能控制住其他因素(杨洋、郑礼珊2020)。其刺激材料通常是从语料库中精心挑选而来,抑或是通过头脑风暴自编而成的非自然语言刺激(主要为孤立的词和句子)。从哲学角度来看,该“简单化”可理解为对实体的分割和封闭,试图把它们压缩成一个简单成分,并排除一切非线性的东西(见林大津、谢朝群2003)。从某种程度而言,该范式本质上是基于还原主义方法。近年来,基于简单化实验范式的研究的生态效度日益遭到诟病。研究者开始思考该范式下的研究发现能否泛化到NLP研究中去。 从现有研究来看,简单化实验范式下的语言加工研究的发现可能无法真实准确反映CMNLP,因为它与NLP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例如,传统CMLP研究中采用的数据对比通常每次仅识别一些脑区,如:韦尼克区和布洛卡区。为使统计力最大化,这类研究通常将其分析限制在预定义的兴趣区域(ROIS)。与此不同的是,CMNLP研究往往揭示语言加工引起的更加广泛的脑区(Lerner et al.2011;Huth et al.2016)。此外,传统CMLP研究发现了较为明显的语言功能左偏侧化,但CMNLP研究发现,语言理解(以及言语感知和产出之间的协调)涉及双侧网络(Lerner et al.2011;Cogan et al.2014;Huth et al.2016;Hamilton et al.2018)。显然,传统CMLP研究与CMNLP研究结果不仅存在“量”的差异,可能还存在“质”的差异。实验科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追求结果的普遍性,因此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的重要性不容置疑(Kandylaki & Bornkessel-Schlesewsky 2019)。由此观之,开展CMNLP研究迫在眉睫。 3.CMLP研究的自然取向 3.1 自然语言与NLP研究 Willems(2015:3)认为,自然语言是现实世界中可能遇到的语言,这意味着它是语境化的(contextualized),且超出了孤立的词和句子范围。Hamilton & Huth(2020)提出了判断自然语言刺激的三个较为具体的标准:1)合理地存在于实验环境之外;2)出现在与现实生活相同的语境下;3)是受试感知和理解特定实验环境下刺激的动机,或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感受到的动机。显然,过去语言加工研究中使用的大部分刺激材料(如:孤立的词和句子)均无法同时满足这三个标准。当然,以上自然语言的定义或标准可能忽略了互动语境。现有研究的刺激材料大多只局限于静态的个体语境,很少扩展到动态的互动语境之中。互动性是自然语言使用的本质属性之一。Verga & Kotz(2019)也认为,增加语言刺激生态效度有两种可能方式:1)从孤立的词或句子转变为更复杂的刺激(如:语篇);2)从个体转变为双人交流。这两种转变有助于形成能够反映生态互动交流的复杂场景。 为廓清CMNLP研究疆域,除了需要定义自然语言,还需定义NLP研究。一方面,NLP研究存在激进和温和之分。前者主张放弃传统的复现性和控制约束,试图在自然状态而非实验室环境下观察语言加工,主要代表有Kurt Lewin、Ulric Neisser和Urie Bronfenbrenne。而后者主张将更具现实生活的特征引入实验室,在实验室以一种自然的方式观测语言加工(Willems 2015)。相比之下,后者更具可行性。另一方面,NLP研究还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的是所有以自然语言为刺激材料的语言加工研究。然而,后者除了要求研究对象为自然刺激之外,还强调研究过程的自然性(包括实验环境、手段和任务的自然性)。关于实验环境的自然性,研究者应该使实验中语言加工的环境尽可能与日常语言使用的语境相似。事实上,日常语言使用发生在语境丰富的背景之下,包括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然而,在采用简单化实验范式的研究中,研究者通常设法避免非语言语境的嵌入,导致其语境丰富程度远低于日常语言使用中的语境。实验手段的自然性要求使用的研究手段尽可能减少对受试产生的身体或心理方面的影响。实验任务的自然性则要求选用的实验任务尽可能同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过程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