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功臣配享述论

作 者:
宋卿 

作者简介:
宋卿,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东北地方史、辽金史(吉林 长春 130012)。

原文出处:
史学集刊

内容提要:

有金一代,女真统治者在奉行尊孔崇儒、继承中原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兼具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配享制度。金朝帝庙配享的功臣总数和每个帝庙配享的人数都远超宋朝,武将占居配享功臣绝大多数,配享功臣的民族分布呈现多元状态,并且存在为开国前的未实位“帝王”配享,以及父子、兄弟相继配享的家族配享。这种独具特色的配享制度恰是少数民族王朝在政治文化方面受到中原文化影响的例证,既是对本王朝正统的一种昭示,也是“中华一体”时期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体现,充分展示了金朝作为一个北方多民族王朝的特质,同时也发展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日益丰富多彩。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宋辽金元史
复印期号:2022 年 02 期

字号:

       DOI:10.19832/j.cnki.0559-8095.2021.0065

       金朝是由东北土著民女真人建立的多民族王朝,与南宋王朝划淮而治,历时百余年。在女真统治者的治理下,金朝在政治制度、经济生活、文化样态等各方面都呈现出了多民族交融的多元一体色彩。20世纪初至今百余年间,学者们利用传世文献及考古资料,在金史各领域多有探讨,成果卓著。然关于功臣配享问题,却鲜有人涉及。目前学界关于功臣配享的讨论集中于唐宋时期,如袁良勇《宋代功臣配享述论》考察了宋朝配享制度的祭祀种类与设位、配享功臣的选择及与政治的互动影响。①王瑞来《配享功臣:盖棺未必论定——略说宋朝官方的历史人物评论操作》考察了宋代功臣配享的曲折反复,指出功臣配享反映的是当时朝廷官方的历史人物评价,后来的撤换反复反映了时过境迁的政治变化所带来的评价标准的变化。②张华《唐代太庙配享功臣述论》考察了唐代太庙配享功臣的相关问题。③功臣配享制度,将位极人臣者的恩宠从生前推及身后,对配享功臣而言是无上的荣耀,功臣配享的背后亦隐藏着深层次的政治意义。本文拟在学界已有的相关研究基础上,考察金朝功臣配享的一般样态,探讨其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探析其背后的政治意义。

       功臣配享,指大臣凭借生前官爵及功勋等祔祀于帝庙。“配享之典,国家所以报功而劝忠也”。④功臣配享是朝廷给予薨卒大臣的最高礼遇,对薨卒大臣而言是无上恩荣,能够得此殊荣者皆是朝廷股肱之臣,所谓“配食之义,用旌元勋,让协经纶,功成缔构,君臣义重,终始礼崇,生承带砺之恩,死陪严敬之祀。国家宪章三代,垂范百王,配飨功臣,必资故实”。⑤配享是官员死后极致的荣耀,同时也泽被家族子孙,引以为无上恩荣。

       功臣配享之制始于先秦,《尚书·盘庚》载:“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⑥《周礼》载:“凡有功者,铭书于王之大常,祭于大烝,司勋诏之。”⑦汉唐以来沿袭成制,用以褒宠功臣,激励后人勤于王事,所谓“昭明其勋,尊崇其德,以劝嗣臣也”。⑧金朝功臣配享始于海陵时期。太祖太宗时期,女真统治者忙于灭辽伐宋,“凡军事违者,阅实其罪,从宜处之。其余事无大小,一依本朝旧制”,⑨国家制度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虽有君臣之称,而无尊卑之别,乐则同享,财则同用。至于舍屋、车马、衣服、饮食之类,俱无异焉”。⑩随着疆域的日益扩展,政权的渐次稳定,女真统治者开始着手进行政权建设,所谓“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11)熙宗深受儒家礼仪文化的影响,左右诸儒“教以宫室之状,服御之美,妃嫔之盛,燕乐之侈,乘舆之贵,禁卫之严,礼义之尊,府库之限,以尽中国为君之道”。(12)熙宗大力推行汉制,国家各项重要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等得以初创,君臣等级开始明确,“敬礼宗室大臣,委以国政,其继体守文之治,有足观者”。(13)史载,“金虏本无宗庙,祭祀亦不修。自平辽之后,所用执政大臣多汉人,往往说以天子之孝在乎尊祖,尊祖之事在乎建宗庙。若七世之庙未修,四时之祭未举,有天下者何可不念?”(14)熙宗时始于上京创建正规太庙。(15)海陵即位后,“盖耻为夷狄,欲绍中国之正统耳”,(16)致力于海内一统,“志欲并吞江南,乃命官修汴故宫,缮宗庙社稷,悉载宋故礼器以还”。(17)海陵对于宗庙、祭祀之事颇多重视,天德二年(1150)始为太祖、太宗庙庭配享功臣。此后,功臣配享在金朝制度化。搜检《金史》《大金集礼》《大金国志校证》《金代石刻辑校》《全金石刻文辑校》等文献与碑刻资料,统计金朝功臣配享情况如下表:

      

       从配享帝庙来看,金朝10位皇帝中,仅5位帝王有功臣配享。其余五位帝王金熙宗、海陵王、卫绍王、金哀宗、末帝均非正常死亡,(21)除了熙宗在死后30年升祔太庙外,其余四位均未能入庙,自然也没有功臣配享。熙宗在升祔太庙后亦没有功臣配享。

       天会十年(1132)完颜亶在国论忽鲁勃极烈宗干、左副元帅宗翰、右副元帅宗辅、左监军完颜希尹的合议力主下以太祖嫡孙的身份被确定为谙班勃极烈,成为皇储。十三年(1135)太宗崩,完颜亶顺利即帝位。熙宗完颜亶在位期间定仪制、崇皇权,大刀阔斧进行官制改革,为此后女真政权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皇统九年(1149)十二月,完颜亮联合驸马唐括辩、寝殿小底大兴国、护卫十人长忽土、阿里出虎等谋反叛乱,“忽土、阿里出虎遂进弑帝,亮复前手刃之,血溅满其面与衣”。(22)完颜亮在政变中称帝。完颜亮即位后,降完颜亶为东昏王,又以“刑余之人,故不得入庙”,(23)将之葬于皇后裴满氏墓中,使其不入帝王兆域。贞元三年(1155)改葬于大房山蓼香甸,诸王同兆域。金熙宗作为一代承继大统之帝却被排除于帝系正统之外,未能纳入宗庙系统。大定初,世宗下诏恢复完颜亶承统之君的地位,“朕惟礼莫大于明分,政必先于正名,宜推是是之心,用定尊尊之号……前君乃太祖之长孙,受太宗之遗命,嗣膺神器”,(24)完颜亶始被追谥武灵皇帝,别立庙,大定十九年(1179)始以“皇孙而世嫡”之合法承继帝位而升祔于太庙。

       完颜亶在世宗时被升祔于太庙,理应有功臣配享,但据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有金一代未曾为熙宗配享功臣,分析原因如下:其一,世宗之后的金朝帝王未有来自熙宗家族者。史载,熙宗31岁被弑身亡,共二子,皇太子济安不足一岁即病逝,另一子魏王道济于皇统四年(1144)被杀,此外再无子嗣。熙宗“在位久,悼后干政,而继嗣未立,帝无聊不平,屡杀宗室,箠辱大臣”,(25)“太祖、太宗子孙诛戮殆尽”。(26)海陵弑熙宗而登基,招致宗室贵族的强烈反对,即位后大肆屠杀宗室,“杀太傅、领三省事宗本……判大宗正府事宗美。遣使杀领行台尚书省事秉德,东京留守宗懿,北京留守卞及太宗子孙七十余人,周宋国王宗翰子孙三十余人,诸宗室五十余人”,(27)“太祖孙存者无几人”,(28)“屠灭太宗之孙靡有孑遗”。(29)太祖太宗后世子孙被大肆屠杀,“骨肉变为仇雠,萧蔷之内横尸喋血,祖宗淳笃之风一旦澌灭,而国脉亦几斩绝”。(30)在这样一种宗室大动荡的情境下,“睿宗宽恕好施惠,熙宗不终,海陵陨毙,自时厥后,得大位者皆其子孙”。(31)熙宗、海陵皆后继无人,(32)睿宗(宗辅,太祖子、世宗父)后世子孙登上历史舞台,承继女真帝统。女真传统世袭制为“嫡子继承,兄弟相及”,(33)考察金朝帝位传承,太祖与太宗兄弟相及,熙宗以太祖嫡孙继位,海陵以太祖庶长子宗干之子的身份在谋乱中继位,世宗亦以太祖孙的身份在政变中登大统之位,此后章宗、卫绍王、宣宗、哀宗皆世宗一系,即世宗及其之后的皇位传承仅在太祖子宗辅家族中发生。作为宗辅子孙的继承者们在登上皇位后一方面是继承传统使然,一方面亦是荣耀先祖之需,屡屡为其先祖配享功臣,而熙宗作为非宗辅家族者,能够在去世30年后升祔太庙,已属不易,遑论功臣配享之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