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实性品格与当前机遇

作 者:

作者简介:
江守义,1972年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 210097

原文出处:
学习与探索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其现实性品格,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现实性品格的内涵主要包括文论思想立足于现实,文艺要反映现实;在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过程中,现实性品格仍是其主要特征。从当前的文论格局看,马克思主义文论、西方文论、古代文论并存,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从现实出发,借助当前推广传统文化的契机,直面社会不平衡的现实,着眼于文艺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22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21)12-0156-07

      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文论的现实性品格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一大特色是重视实践。在他们看来,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文学问题都从不同侧面体现出入与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就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论而言,对实践的强调形成了一种现实性品格,这是马、恩文论最显著的特点。

      现实性品格首先表现为马、恩文论思想立足于现实,是现实需要的产物。其一,直接针对当时的某种社会思潮,对作品进行分析。恩格斯的《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针对现实中混淆视听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对卡尔·倍克《穷人之歌》和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的批评分析,揭示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危害,从而为文艺的发展乃至社会政治思想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二,从现实的革命需要出发,要求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和革命一致的倾向性。在给哈克奈斯的信件中,恩格斯指出,《城市姑娘》虽然在人物塑造方面表现不错,但围绕人物活动的环境却没有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其三,注意到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问题,这是马克思正视现实的结果。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提出这一命题,表面上看,这和马克思主张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有冲突之处,但实际上不然。在马克思看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个基本原则,但作为上层建筑顶端的艺术和经济基础之间还隔着政治、道德、宗教、法律等中间环节,中间环节的存在让物质生产不能直接决定艺术生产。从实际情况看,有些时候艺术发达但物质不丰富,艺术不发达但物质丰富。无论是社会结构还是实际情况,都是现实的存在,“不平衡”这一理论问题的提出,从侧面折射出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品格。

      现实性品格的另一表现是马、恩要求文艺要能够真正反映现实。文艺要做到真正反映现实,就不能停留在模拟(虚拟)现实或反映现实情感的层面,而需要超越这一层面:其一是超越表层的生活图画来探究隐藏于其中的现实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分析欧仁·苏的《巴黎的秘密》时指出,小说表面上刻画了形象丰满的鲁道夫和玛丽花等人物,但小说及小说吹捧者(青年黑格尔派)用抽象的思辨来统摄小说,用宗教的救赎精神来塑造人物,看起来人物是在现实社会环境中展开活动,但没有真正把握现实,将具体的现实消融于抽象的思辨之中,人物最终走向作者设计好的道德规范之中。其二是超越作家情感和作品表现之间的同质联系,区分作家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和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情感之间的差异,以此来衡量作品反映现实的程度。巴尔扎克的创作遵循现实主义原则,尽管他的世界观和创作之间存在矛盾,也不妨碍他在作品中真正反映现实,在恩格斯看来,这恰恰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1]。其三是将历史发展趋势作为现实的一个维度。历史发展趋势虽然不是当下的现实,但其扎根于现实之中,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把握,即是对现实走向的把握,它可以折射出历史真实,因而也是现实性品格的一个方面。在给拉萨尔的信件当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不约而同地用历史发展趋势作为衡量《济金根》的尺度。

      现实性品格还体现在文艺如何真正反映现实这一方面,这涉及马、恩对艺术手法的理解。其一,马克思、恩格斯都重视人物塑造的真实性。他们在《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书评中,主张文艺作品要真实地描写人物的形象,要像现实主义画家伦勃朗那样把人物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其二,马克思、恩格斯都提倡“莎士比亚化”。要像莎士比亚一样使人物塑造达到真实性。其三,将真实性和倾向性有机结合起来。恩格斯主张作家的倾向性应该通过作品所塑造的人物、所描写的场面和情节“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倾向性和真实性的结合,才能让文艺真正有效地反映现实并作用于现实。

      二、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现实性品格

      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初的现实有关。当时的中国推翻了封建专制,但向何处去的问题并没有明确,各种思潮并存。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从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就马克思主义文论而言,当时介绍最多的是苏联的相关思想,这与苏联马克思主义政党取得革命政权这一现实密切相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不是远离现实的文论,而是和现实紧密结合的文论。从毛泽东和习近平两位领导人的文艺观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毛泽东文论思想集中体现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延安讲话》)[2]中。《延安讲话》是在延安整风背景下发表的,其动机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其目标是为了团结文艺界,为战争胜利做贡献。《延安讲话》的现实精神集中表现为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延安讲话》要求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①服务,包括“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是由当时的现实决定的,革命在现实中压倒一切,工人是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人民武装是革命战争的主力,城市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同盟者,革命压倒一切的现实要求文艺为革命的人民大众服务,只有为革命的人民大众服务,文艺才能为革命直接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取得革命胜利添砖加瓦。文艺不能为少数人的风花雪月服务,不能走个人主义的小资产阶级道路。对于文艺如何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问题,《延安讲话》提出了“先普及后提高”的原则,这也是考虑到当时很多人不识字的现状,所以要注意“墙报”和“通讯文学”,注意农村中的小剧团和群众的歌唱、群众的美术,在这个过程中,文艺工作者要统一立场,创造出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应该从生活中来,又集中反映出生活的矛盾和斗争。反映人民现实生活的文艺才能让人民团结起来,从而改造环境,改变现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