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21)06-0058-11 在当代西方思想界,德国观念论已失去往日的显赫地位,唯独其中关于美和艺术的部分是例外,因为今天许多美学问题舍此便无从谈起。1735年鲍姆嘉通提议用“Aesthetica”(感性学)来命名一门研究低级认识能力的科学。此举在德语世界别有意味。它在流行的莱布尼兹—沃尔夫体系里打进了一个楔子,从此哲学家可以名正言顺地讨论自由艺术或美的艺术,那些不愿意多谈新古典主义和莎士比亚、弥尔顿的批评家也终于找到了畅想民族文学的出口。鲍姆嘉通《美学》(第一卷,1750)问世15年后,赫尔德感慨道,德意志在颂歌、戏剧、史诗方面缺少独创的天才,好在自己生活在“哲学的世纪”。对于一个成熟的文学传统来说,诗的灵感与政治统一是必需的,而缺少这二者的民族应该去充分地理解艺术的本性以及艺术繁荣所处的历史文化条件。“德意志人的领地不在诗,而在美学。”①其时,德国思想界正兴起一场“美学热”,以世纪之交新一代观念论者登场为顶点,由此形成一种影响深远的审美主义思想。 审美主义试图借助艺术—审美来解决主体正当性问题,其基本观点是:“艺术与情感不仅是哲学的中心论题,而且必须纳入哲学思想的根基之中。”②审美主义问题源于康德,《判断力批判》(1790)最后部分从人类学角度提出以审美和艺术为人性教育手段的设想,席勒接续这一思路,勾画了一个审美乌托邦方案。然而,无论康德或席勒只挑明了方向,审美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则是由费希特、荷尔德林、哈登贝格(诺瓦利斯)、F.施勒格尔和谢林确立的,焦点在康德预置的直观问题。 一、康德的“不透之论” “不透之论”是牟宗三评论康德所谓理智直观(intellektuelle Anschauung,牟译“智的直觉”)时的用语。康德认为,人有感性直观而无理智直观,后者只属于原始存在者。牟宗三说:“康德于自由意志外,还肯认有一绝对存在日上帝,而两者又不能为同一,便是不透之论。如果两者真不能为同一,则自由意志必受委屈而处于自我否定之境,必不能在其自身即自体挺立者。……康德只讲一个作为设准的自由意志,于此并不透彻。而儒者讲本心、仁体、性体,则于此十分透彻。”“本心仁体既绝对而无限,则由本心之明觉所发的直觉自必是智的直觉。”③牟宗三持论未尽确当,但他对康德直观说的辨识是中肯的。 康德直观说要义有二。其一,直观唯涉可感之事。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1781)中,康德否弃了鲍姆嘉通的提议,用先验感性论指称一门关于感性的先天原则或纯直观的科学。④纯直观包括空间和时间两种形式,前者是外感官的形式,后者是内感官的形式。其中,时间较之空间涵摄更宽,是一切显象(Erscheinung)的先天条件。人的直观永远是感性的,在感性直观中呈现的是显象而非物自身(Ding an sich),于是,空间和时间具有两重性:一是经验的实在性,即作为直观的先天形式对一切可能的经验都是客观有效的;二是先验的观念性,即它们仅仅是直观的主观条件,并非对象本身的属性。⑤康德认为。感性和知性、直观和概念是人类知识的两个来源,二者不可或缺,亦无分轻重:“知性不能直观,感官不能思维。只有从它们的互相结合中才能产生出知识来。”⑥ 其二,理智直观属神。在康德,理智的(intellektuell)是指通过知性得来的知识,这些知识也关涉感官世界;理知的(intelligibel)指某类对象只能通过知性来表现,是任何感性直观达不到的。⑦“知性不能直观”是对人而言的,在1770年的教授就职论文中,康德就明确了这一点,并且设想一种主动创造对象的神的直观。⑧《纯粹理性批判》先验感性论末尾原则地重申了上述观点:本源的直观或理智直观只属于原始存在者,而决不属于一个按其存在和直观都不独立的存在者。⑨康德拒绝理智直观的概念,却没有放弃对此问题的讨论,因为这关乎现象(Ph
nomen)与本体(Noumenon)之分的本义。现象是诸显象的统一体,通过感性直观被给予、凭借知性被思维,本体则只能通过理智直观来把握。在知识的范围内,本体只有消极的意义。⑩ 康德为直观设限是一贯的,旨在表明自己有别于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哲学立场,他称之为先验的观念论与经验的实在论。(11)在《判断力批判》导言中,康德从这一立场阐明了批判哲学最后的课题:自然概念在直观中表现其对象,但只是作为显象;自由概念将其客体表现为物自身,却不是在直观中。二者都无法获得关于物自身的理论知识。他把打通这个超感性地域的任务交给了美学与目的论。(12) 先验感性论开篇提到,感性直观是一种被动接受刺激形成表象的能力。若止于此,认识判断可以依靠知性的能动综合来完成,而基于感性并不诉诸知性概念的审美判断则无从谈起。康德认为,唯有接受性与自发性相结合,知识才是可能的。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里,这种自发性被描述为至少部分地先于概念运用的综合。他指出,心灵有三种本源的而非派生的能力,即感官、想象力和统觉,它们包含一切经验之可能性的条件。感官对表象的杂多作先天概观,想象力对杂多进行综合,统觉把综合统一起来。感官在知觉中展示显象,想象力在联想和再生中展示之,统觉在再生的表象与其所由给定的显象之同一性意识中展示之。上述三种能力的运用既是经验的,也是先验的。就后一方面而言,一切可能经验的知识统一性最终归于纯粹统觉即自我意识本身的同一性。“在一个主体中杂多之统一是综合的,因此纯粹统觉提供了在一切可能直观中杂多的综合统一性原则。”统觉的综合统一性是以想象力的综合为前提的。想象力的综合包括再生的和生产的,前者是经验的,只有后者能够先天地发生。“所以,想象力的纯粹的(生产的)综合之必然统一的原则先于统觉而成为一切知识特别是经验之可能性的基础。”康德把纯粹(先验)想象力界定为介于感性和知性之间的先天综合能力。“我们有一种作为人类灵魂基本能力的纯粹想象力,它为一切先天知识奠定了基础。借助于它,我们把直观的杂多与纯粹统觉的必然统一性条件二者结合起来。两个极端,即感性和知性,必须借助于想象力的这一先验机能而必然地发生联系……”(13)《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1787)重写了以上内容。海德格尔详细分析过其中关于想象力论述的变化。他指出,与第一次亮相比,在第二版中,为了讨好知性,先验想象力被排斥在一旁且改变了意义。“在第一版中,一切综合,即综合本身源出于想象力,而想象力是一种既不可归溯于感性,也不可归溯于知性的能力,但现在第二版中,知性独占了一切综合之源头的位置。”(14)康德重新给想象力下了定义:“想象力是把对象即便不在场也在直观中表象出来的能力。”再生的想象力的综合服从经验的联想规律;生产的想象力的综合则是先验的,是知性对感性直观对象的形象的综合,不同于知性范畴的理智综合。(15)不过,第二版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型法部分论及先验想象力的文字未做任何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