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初步建立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慧卿,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xiaozhang9969@126.com(南京 210004)。

原文出处:
学海

内容提要:

1949年后,接管新区的大中城市,是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转移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共建政初期面临的是否有能力治理国家的严峻考验。当年5月南京解放后,新生的南京市人民政权遵照中共中央和华东局的指示,很短时间里就初步建立了城市现代医疗卫生体系。这是贯彻中共中央紧紧以经济恢复为中心,全面开始管理与建设城市的一个案例。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22 年 04 期

字号:

      新中国成立之初,接收与管理新区大中城市,是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转移的重要标志,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治理能力的严峻考验。在各大中城市,面对国民党当局留下的烂摊子,为了发展生产和维护人民健康,新生的南京市人民政权立即着手建立现代城市医疗卫生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从现有研究成果看,有关新中国成立初期医疗卫生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农村医疗卫生领域,而对城市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少有论及。①

      南京是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和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国民党当局曾集中大量人力、物力用于南京医疗卫生的建设,相对于全国绝大多数城市的落后状况而言,其医疗资源和公共卫生工程的建设还是稳居全国前列的。但是,除了满足国民党特殊统治集团的需要之外,南京市的医疗卫生水平远远不能保障民众的医疗需求。除了相关权力部门和特定官僚居住社区之外,城市卫生环境十分恶劣,天花、霍乱、结核病、血吸虫病、回归热、钩虫病、丝虫病等各类传染病频发,市民的健康质量低下。据1935年南京市生命统计数据,男女人口在初生时死亡概率各为0.1669及0.1803,生命质量远远低于新西兰、美国、英国等欧美国家;②因此,南京城市的接管工作“极其复杂浩繁,执行好坏影响极大”。③为把南京从一个畸形的、半殖民地消费性城市建设为属于人民的新兴城市,④人民政权依靠工人阶级,着力于建设面向群众的现代城市医疗卫生体系。这个体系的初步建立,不仅对全国其他接管城市起着示范效应,还具有重要的军事政治意义。在这个视角下,本文系统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初期⑤,即从南京解放之日起至1956年1月(即中共中央提出《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前),中共建立南京市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过程及其价值。

      1947年以后,中共的军事斗争进入了推翻国民党政权、建立新中国的历史阶段。在走向全国胜利的过程中,大中城市的接收与管理是中共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共学习管理国家的全新课题。

      1949年3月1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指出:“从一九二七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⑥“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⑦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一步步地学会管理城市,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事业”。“只有将城市的生产工作恢复起来和发展起来了,将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了,人民政权才能巩固起来”,城市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而服务的”。⑧

      1950年12月21日,为使各省、区领导机关加强对城市工作的领导,中共西南局在全国率先召开城市工作专题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系统讨论如何管理和建设城市的工作会议。1951年1月8日,西南局在给中共中央的有关城市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指出:“管理和建设城市中最中心的问题是管好工厂、发展生产的问题,而如何依靠工人,则是管好工厂、发展生产的关键,也是管好城市的关键。”⑨中南局在报告中指出,在管理城市、建设城市中确定依靠工人、团结职员、搞好生产的总方针,“不仅解决了今后必须加强城市工作的领导,以期使城市工作和农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不至有城乡脱节的危险;解决了在城市工作中必须依靠工人,只要依靠了工人,做好了工人和其家属的工作,就解决了城市中最大的问题”⑩。中南局有关城市工作会议的报告,得到中共中央的充分肯定,1951年1月22日,毛泽东对中共中央西南局关于城市工作的政策和方针作出复示,认为“方针正确,成绩很大”,要求各中央局根据西南局的做法部署城市工作。

      随着国家工业建设的开展,工业建设与城市发展因缺乏统一整体规划而“建设单位各自为政,分散建筑,造成了建设中的盲目、分散、混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城市工业建设的发展。为此,1953年9月4日,中共中央接受中共江南局有关城市建厂的建议,作出“为适应国家工业建设的需要及便于城市工业建设比重较大的城市更应迅速组织力量,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争取尽可能迅速地拟订城市总体规划草案,报中央审查”(11)的指示,以解决“城市建设为工厂企业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的问题。

      1954年8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为把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旧城市改造成为劳动人民利益服务的新城市付出很大的努力,“从一九五○年到一九五四年的五年中,国家一共支出了十万多亿来修建公用事业和改善环境卫生”;(12)并指出,在往后的城市建设中,应继续贯彻重点建设城市的方针。社论还指出,遵循着社会主义城市的建设方向,按照社会主义城市的标准改造旧城市、建设新城市,把它们建设成充分反映劳动人民利益的完全新型的城市,是社会主义城市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在城市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将始终遵循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的原则,坚持重点建设稳步前进的方针。“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城市所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可能是工业、运输业、卫生疗养事业、文化教育事业,也可能是行政管理机关的聚集以及其他等等。但是,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乃是工业。只有工业发展了,才能带动交通运输业、文化教育事业等等的发展,也才可能出现主要为这些事业服务的城市。因此,社会主义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必然要从属于社会主义工业发展的速度来决定。这个客观规律是决定我国城市建设方针必须是重点建设、稳步前进的根本原因。”(13)社论再次强调了城市建设的其他工作都必须服务于工业生产这一中心项目展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