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工作是一项客观审计要求与主观审计过程相结合的复杂活动。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受审计活动、被审对象等因素影响,审计工作人员通常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难以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不仅直接影响了审计方法、审计工具的选择,还对审计质量产生了直接影响。为有效改善审计工作质量,不仅要创新审计方法、更新审计理论体系,还要实时化解审计工作人员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确保高质量完成审计工作。 一、审计工作人员主要面临的心理压力 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通常与被审计对象之间存在“审—被审”的心理博弈,受工作压力、被审对象的配合程度等因素影响,部分审计人员容易出现过度焦虑或紧张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审计经验相对较浅、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的工作人员,更容易出现恐惧忧虑、畏难情绪,影响了审计质量。 1.工作压力:“严要求”引发的心理压力 为进一步提升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公正度,需要确保审计活动的专业水准与权威性,更好发挥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责。一方面,在智慧审计及审计活动全面覆盖环境下,对审计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的业务能力、心理素质等要求,需要审计人员掌握专业的审计知识、审计方法和信息技术等,要求审计人员始终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重视提升个人的专业审计技能。另一方面,随着审计过程、审计结果的透明度不断提升,审计人员在社会大众普遍监督下开展审计工作,面临更为广泛的监督机制,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心理负担。 2.行业压力:“治己病”引发的心理压力 审计工作是以“查病治病,防范未病”为导向,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标的监督活动,工作性质具有一定约束力与法律效力。因此,审计工作多处于“审—被审”的心理博弈状态,需要审计人员始终保持较高的注意力与工作压力。此外,被审计对象受认知心理影响,存在相对明显的抵触情绪。面对审计结果及整改意见,难以用积极、主动的心态来解决,出现了从众、应付等负面心态,容易挫伤审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其他压力:多元困境引发的心理压力 审计工作具有持续性、系统化特征,为保障审计活动有序开展,需要审计工作人员持久参与,特殊的工作性质引发了多元压力。一是受工作性质影响,审计工作人员需要长期出差,容易引发家庭矛盾。由于审计工作人员缺少陪伴家人、照料家庭的时间,容易产生心理负疚感。二是受生活压力影响,审计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大,但个人收入一般,内心缺乏必要的成就感,容易出现“付出—获得”的心理矛盾,产生挫败情绪。 二、审计工作人员心理压力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为做好审计质量控制工作,需要明确审计目标、规范审计行为,完善审计反馈流程。在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力进程中,工作人员的心理压力往往会转移到工作中,具体体现为审计效率不高、质量低下等问题,甚至会造成工作人员的心理懈怠情绪,妨碍和影响审计工作的有序实施。 1.增加审计失误概率,难以保障审计结果的可靠性 在开展审计工作时,无论是国家审计人员,还是从事审计业务的注册会计师,都需要承担项目复杂、业务难度大和数量众多的审计工作,大大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工作负荷量。一是当被审对象的规模庞大、业务复杂时,审计工作人员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随着审计时限不断临近,甚至超出了审计人员的可控范围,难以确保审计人员具备充足时间来执行完善的审计程序,不得不采取压缩时间,甚至提前终止相关审计程序,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可靠性与完整度。二是当审计工作人员长期面临较大工作压力及高强度负荷时,会产生相对明显的职业懈怠情绪,影响审计效率。比如,部分审计工作人员容易疏忽接受可信度不高的审计证据,或难以有效识别相对异常的审计数据,增加了审计失误的可能性。三是从影响审计工作人员心理压力的现实根源看,工作量过大、工作复杂程度高是主要诱因,通过以审计工作人员签字客户数作为衡量和评估其审计工作忙碌程度的量化指标,工作量过大,会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度。 2.疏于审计监督,难以保障审计结果的实际质量 从心理学角度看,一定量的工作压力能够产生正向激励与监督约束效果,激发审计工作者形成良好的心理动机。第一,从理论视角看,审计工作人员严格遵循《独立审计准则》,就能有效保障审计质量。但在具体审计过程中,不同审计人员对其理解与认识不同,一旦审计工作人员心理压力较大,就容易丧失对《独立审计准则》的坚守,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第二,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审计工作人员与审计对象之间通过长期合作,建立了良好的信任伙伴关系,会逐渐淡化和减弱审计工作人员的质疑心理,容易放松或忽略对审计对象的公正监督,直接影响了审计质量。因此,在开展审计工作时,要合理控制审计任期,通过适当控制审计人员的心理压力,消除审计人员过度自信的消极心理。 三、缓解审计工作人员心理压力的相关建议 为有效化解审计工作人员的心理压力,确保审计工作质量,在开展审计工作时,要结合心理学、审计学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通过分析心理压力对审计工作质量的具体影响,从提升专业水平、完善人文关怀和做好常态沟通等角度,探寻释放审计工作人员心理压力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