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政府投资项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中,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强调:“国有资产和资源都应该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畴”。政府部门在投资建设项目时,需要做好项目投资效益审计工作。但在政府投资项目中,如何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仍然是一大难题。 1 政府投资项目中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性 1.1 有助于优化地方资源的配置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受项目投资效益及资源分配状况的影响。目前,我国不少地方政府在进行项目投资时存在浪费资源的问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倘若无法通过项目投资优化公共资源配置,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增加就业岗位,就难以推动当地社会的稳定发展。从宏观层面讲,政府投资项目的效益会受投资敏感性、主观判断、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低效益的政府投资项目不但无法优化配置资源,反而会扰乱市场,对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当地党政领导干部针对本级政府官员的投资项目展开经济责任审计,就可以明确项目的实际效益,了解资源的使用情况和政府员工责任履行情况,及时发现不合理的资源配置问题,并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提出优化资源配置的建议。有效的政府投资项目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明确项目的投入和产出情况,从而了解项目投资决策的可行性。 1.2 有助于约束政府官员的行为 在财政分权体制下,政府投资项目主体掌握了绝大部分决策权。在利益、政绩的驱使下,部分地方政府官员容易做出冲动的投资决策。还有部分地区的政府部门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存在盲目引资或投资的行为。此外,若地方政府官员在制定项目投资决策时掌握过多决策权,就容易受利益的诱惑,从而出现徇私舞弊行为。经济利益是腐败的动机和根源,也是造成地方政府盲目投资、低效投资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针对本级政府官员的项目投资行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就可以形成对地方政府官员行为的有效监督,同时也可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通过这种方式,可增加政府官员的危机感,强化对其项目投资行为的约束和监督力度,减少腐败的发生概率,从源头上抑制腐败,使地方政府官员进行科学、合理的项目投资决策,保障项目投资效益,为当地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 政府投资项目中经济责任审计过程存在的主要矛盾 2.1 审计主体与被审计主体数量不对等的矛盾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各地方政府部门每年都会开展诸多投资项目,这意味着审计主体承担着较重的审计任务。但各地方政府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数量相对有限,在政府投资项目逐年增加的趋势下,审计主体的压力不断加大,如此就产生了审计主体与被审计主体数量不对等的矛盾。当审计主体不堪负荷时,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全面性就容易受影响,同时审计主体最终出具的审计报告也难以反映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实际效益。现阶段,很多地方审计部门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审计责任划分不明、审计结果真实性不足、审计工作范围界限不清、审计风险较大、审计耗时过长、审计流程烦琐等。 2.2 审计整体要求与被审计项目差异之间的矛盾 在不同阶段,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有不同的特征,这种个体差异包括项目建设周期差异、项目投资数额差异、项目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项目工程造价差异、项目施工进度差异、项目原材料差异、项目质量控制差异等。因此,为保障政府投资项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客观真实性,审计人员需要综合分析每个投资项目的特征,了解每一项影响项目投资效益的因素。但在项目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项目个性化审计要求与整体审计要求相冲突的情况。因此,在兼顾项目个体差异的同时,审计人员还需要综合考虑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整体要求。 3 政府投资项目中经济责任审计特征 经济责任审计主体在针对政府投资项目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审查竣工决算、征地拆迁等环节,具体涉及的审计内容非常多。概括而言,政府投资项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具有4个特征。 3.1 经济责任审计面较广 在政府投资项目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贯穿项目建设始终,具体的审计环节包括前期征地拆迁审计、工程建设原材料采购审计、工程建设进度审计、工程造价审计、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等。每个环节的审计工作又具体涉及多个方面内容。以前期拆迁审计为例,审计人员不仅需要核对被拆迁户的数量和实际每户补偿的拆迁款,而且需要审计实际的征地面积及土地使用情况等。可见,政府投资项目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复杂,审计责任重大。 3.2 经济责任审计耗时较长 大部分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周期都较长,部分投资项目甚至耗时数十年。建设周期长往往意味着投资金额大及审计耗时长。从最初的项目报备到最终的项目竣工决算和投入使用的整个过程,都将纳入政府投资项目经济责任审计范畴。当建设项目周期较长时,相应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耗时也将不断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