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并迅速启动应急机制,推出一系列政策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得益于此,加之我国社会公众的积极响应和高效配合,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然而,由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政府预警机制的一度失灵,引发公众对政府突发公共事件风险应对能力的不满,同时疫情防控捐赠款物的接收和分配工作也屡受公众质疑,在一段时间内政府公信力无形中被削弱。尽管伴随着近年来公共行政过程系统性的治理理念创新、治理实践转变和治理效能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逐年提高,但由于突发公共事件的非常规性,对政府应急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制度协调能力是一次巨大考验,若政府未能有效控制突发公共事件,必将导致公众对政府治理能力产生负面评价,严重弱化政府公信力。因此,政府公信力建设与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有着直接的正相关关系。 目前,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多集中于常态化社会情境中的问题及提升路径上,相关研究内容与研究逻辑均较为相似。一是政府公信力流失的主要原因:政府行为失当、政府信息缺乏透明度、舆情走向不受控制;二是政府公信力的提升路径:优化危机管理制度、转变危机管理理念、提升地方官员素质。然而,上述公信力建设路径均与系统内部的制度约束相关,而处于未确定的突发公共事件情景之中,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其实际运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而需借助制度以外的力量规避制度漏洞,提升危机管理执行效能。而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监督控制子系统的“免疫系统”,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立性、全面性、客观性使其具有有效监督权力运行、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加强反腐倡廉、推进民主法治、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维护民生权益、提升公众满意度,为突发公共事件治理提供有力保障机制等重要职能。因此,审计职能的履行对于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从审计视角探讨突发公共事件中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相关研究基本上还是空白。鉴于此,本文在论证国家审计职能与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公信力建设的耦合性的基础上,以提升政府公信力为目标导向,分析当前突发公共事件审计职能的实施困境并提出相关优化建议,以期为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公信力提升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拓展国家审计与政府应急管理研究领域。 二、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升公信力的关键要素 探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政府公信力提升路径,首先需要准确界定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关键要素。根据政府公信力的代表性观点“能力说”,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获取公众信任的能力,本现了政府工作的服务程度、民主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相应地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则体现了政府的应急管理效率、信息公开程度、政策制度完备程度,考虑到突发公共事件(如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性,还应涵盖政府对其他治理主体履行监管责任。因此,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关键要素包括政府应急管理效率、政府监管责任履行、信息公开程度及制度规范程度等四个方面。 (一)政府应急管理效率 由于突发公共事件的非常规性,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民众对于政府及其官员工作能力和行为表现的极大关注,如若政府出现制度设计不合理、决策失败、应急管理效率低下等情况,都将导致政府形象受损、政府公信力急剧下降。反之,如若政府部门应对危机反应敏锐、程序合法、决策科学、举措有效,那么,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也是政府赢得民众信任,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极佳契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我国政府凭借制度优势将防疫政策贯彻到底,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仍存在少部分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在岗不作为、履职不尽责,严重影响政府应急管理的效率。例如,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于2020年1月5日就向国家卫健委提交了一份病原学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了该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并建议在公共场所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然而,武汉市卫健委从1月6日至1月10日均未对此作出疫情通报,危机管理理念的落后导致疫情的大规模爆发。根据百度指数统计,疫情发生以来公众对于“政府不作为”这一词条的日均搜索值环比上升6%,疫情引发了公众对于政府工作能力与政府公信力的极大关注,对于政府公信力产生较大影响。又如,中央指导组派出督查组对黄冈市疫情防控情况进行督查核查时发现,黄冈市卫健委主任、疾控中心主任对于黄冈市定点医院收治能力、核酸检测能力的明确数据等问题不甚了了,在疫情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市卫健委主任对防控疫情的关键性信息缺乏掌握,显然存在失职失责的问题,导致政府公信力陷入困窘危机。 (二)政府监管能力 所谓政府监管能力,指的是政府通过一定的监管制度安排对非政府组织行为予以规范和控制。由于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社会性等特征,仅仅依靠政府无法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复杂局面,因此,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往往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协作治理。其中,非政府组织在特定领域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其资源储备、反应能力及行动能力可发挥极大作用。然而,非政府组织大多属于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组织,大部分正式登记的合法非政府组织多带有半官半民的特征,“官民二重性”是其长期特点。部分学者将与地方政府部门存在一定的隶属关系或有较强的官方政治色彩的慈善公益组织称为官办慈善组织,其管理和日常运作都与政府机构有着密切联系,甚至地方民政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同时兼任慈善基金会的负责人,譬如各级红十字会作为参公单位对工作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其相关负责人可享有一定行政级别和部分财政津贴待遇。因此,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有责任对此类非政府组织进行监管,此类非政府组织的行为也影响着政府形象与政府公信力。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初期,面对短时间涌入的巨额资金和大宗物资,代表官方慈善机构的武汉红十字会出现物资压仓的情况,甚至第一次公布的捐献物资表写错企业、写错型号、写错数量,引起广泛舆论关注,政府监管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