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政府审计研究进展及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彬斌,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原文出处:
审计观察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22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21年,国外学术期刊较为关注政府审计的职能范围、腐败与文化、逃税与遵从等相关议题;国内学术期刊关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政府审计的发展历程、政府审计的理论探讨、政府审计在高质量发展中的角色及作用等研究议题。本文简要回顾2021年在国内外代表性学术期刊发表的与政府审计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对把握政府审计研究的新动向和前沿进展有所裨益,从而进一步推动相关问题的研究并服务政府审计实践。

      国外学术期刊发表的政府审计相关研究

      政府审计活动的职能及范围继续受到学者关注。Liston Heyes和Juillet提交给《公共管理杂志》(Public Administration)的一篇文章以加拿大2000~2019年政府部门的3245份审计报告为基础,对报告文本中出现的四类关键词的演进情况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加拿大在过去20年间对联邦公共服务的监督活动规模明显扩大,体现为每年报告数量增加,尤其是内部审计或评估审计活动成倍增加,而立法审计活动数量相对稳定;过去20年里加拿大公共审计活动的范围整体上也发生了扩张,对遵从(Compliance)、绩效(Performance)和风险(Risk)等三大主题更加关注,而对财政经济问题(Finance)本身的关注度相对降低。

      政府审计对腐败行为的揭示及其后果一直是相关实证研究的热点。《美国经济杂志:应用经济学》(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Applied Economics)2021年刊载了具有代表性的政府审计与腐败文化相关的研究成果。其中一篇是Ajzenman以墨西哥为背景,研究审计对腐败行为的披露是否产生不良影响。文章观点认为,发布审计结果对公众是一种信息冲击,并用实证来验证不正当社会规则会从领导者传向市民的理论,披露领导者的腐败行为会促进市民发生不诚信或欺诈行为。墨西哥有大量的公共资金用在地方层面,其中联邦政府借“社会基础设施城市基金”名义转移支援地方的资金最具代表,其不仅规模庞大,并且由于被指定用于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因此关于该基金的不正当开支事件一旦被揭露将很快被媒体所关注。墨西哥联邦审计署每年会选定一些城市来对“社会基础设施城市基金”等公共资金开展审计,审计过程贯穿一整年,但出于管理等方面的考虑,审计报告的发布有两年左右的滞后。于是,对于确实存在腐败行为的行政长官要在大约两年后才会通过审计报告揭露出来,这个时间差有助于识别是领导腐败行为本身还是公众通过报道获得的有关腐败行为而影响了其自身行为。结果表明,揭露领导者的腐败会导致市民的不诚信行为增加。当然,这项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建议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遮遮掩掩,而是强调在讨论腐败对发展的伤害时,不应当忽略腐败文化,倘若市民都向领导者学习,那么不以顶层减少腐败而使文化扭转,将会非常困难。

      一些学者关心税务审计与纳税遵从问题。Ma等在《国际经济与金融评论》(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撰文指出,以加大税务审计强度的方式来提高纳税遵从,应当考虑审计对象的风险偏好。针对税务审计的记忆式特性(Tax Audits with Memory),他们建立理论模型考察这种审计特性与行为人在税收逃逸、资产投资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其逻辑分析结论表明,税收逃逸会缩减行为人对高风险资产的投资,增加其对低风险资产的投资,税务审计的记忆式特性对行为人的风险资产有效持有量没有影响。记忆式特性对逃税的影响与行为人的风险偏好具有密切关联:低度风险厌恶者会减少逃税行为,高度风险厌恶者会增加逃税行为。当审计强度加大时,对于低度风险厌恶者而言,审计强度与逃税之间的负相关性加强;而对于高度风险厌恶者而言,审计强度与逃税之间的负相关性减弱。值得注意的是,借助审计强度来增加对逃税的惩罚,具有效力上限。采用税收减免或加大罚金的方式来降低逃税也应当谨慎,因为这些手段的效力也与行为人的风险偏好程度有关。研究者基于138个国家2006~2015年的数据分析表明,强化审计或提高企业的道德感均具有减少税收逃逸的作用。相比较而言,提高企业道德感要比强化审计更具有减少税收逃逸的效果。研究者进一步发现,在董事会富有效率、高收入国家以及对投资者进行适度保护的环境中,企业道德行为提高和强化审计规则具有更强的逃税抑制效应。然而,在低收入国家,强化审计的方式反而促进了税收逃逸行为。

      国内关于政府审计的渊源及其本质的研究文献

      关于国家审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发展历程。汪德华等在《财贸经济》刊文,以时代发展为主轴,系统回顾了建党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审计的发展历程和特征,聚焦不同时期的审计机构设置、管理体制和审计职能分析,指出审计监督自建党以来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方面被赋予重要使命,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党的统一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模式已经确立。党领导下的国家审计发展历程表明,党和国家的事业大局离不开审计监督,党的统一领导为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指明了前进方向,增强了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须坚持守正创新,重点是要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不断创新管理体制、拓展职能空间。张晓玲在《财经研究》刊文回顾了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审计思想的演进,认为党在这一时期的审计思想由浅入深递进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财政与监督理论,中国传统国家审计思想,西方审计方法及理论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审计思想的三个重要理论来源。文章指出,中国共产党审计思想在这一时期的演进中,形成了三大理论创新,包括在党的领导下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监督思想、强调民主法治、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审计工作的根本目标。董大胜在《审计研究》刊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审计法制建设为线索,对党领导下的国家审计制度演进进行回顾梳理,指出我国审计事业和审计法制在党的领导下得到了长足发展,完备的审计法制是依法审计的基础,依法审计是审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依法审计首先是依宪审计,结合2021年审计法的修订,他从被审计单位范围规定、审计事项规定、审计机关地位规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审计机关的要求、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任务等五个方面分析认为,当前宪法中关于审计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难以适应审计实践和发展的需要,并建议未来要认真研究和完善宪法中关于审计的有关规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