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念出发与从材料出发的汉字阐释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守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暨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历史学博士(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内容提要:

汉字阐释的学术研究成果是汉字文化普及的基础。汉字阐释是对已识字的形音义、构形理据、历史演变、字际关系、文化内涵等不同层次的全面描写和解释。《说文解字》是汉字阐释的开山之作,直到清末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占据汉字研究的主流地位。随着现代学术范式的确立与古文字学等相关学科的兴起,汉字阐释却逐渐远离学术研究,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汉字阐释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从材料出发的学术研究与从观念出发的思想表达两种阐释方法的纠缠,直到今天也没有建立起可操作的研究方法与表达范式。梳理“也”及其所构成的“”“地”等字的阐释学术史,解释许慎文字学低级错误背后的深层文化背景,有助于确定现有材料下“也”字阐释的路径与可能的深度。汉字文字学的阐释与文化学的阐释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不同层次的深入探讨。汉字阐释的基本原则是:从材料出发甄别字料,全面占有、充分理解、准确应用材料;从文字记录的语言事实出发,背离文字记录语言事实的阐释与文字学无关;坚守历史性原则,在客观描写基础上作出合理解释。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2 年 03 期

字号:

      一、汉字阐释与汉字阐释的两条路径

      汉字是古典表意文字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体系,它不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还具有更多的功能,对于文化传承、民族形成、国家统一发挥着重大作用,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质素之一。汉字构形复杂,文化内涵丰富,可以从构形、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阐释。汉字阐释是汉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与识字应用、疑难字考释有所不同。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这是所有文字的共性。文字之所以是文字,就是因为它能够记录语言,汉字也不例外。准确把握字形结构与字形所记录语言的音义,准确理解、正确使用是识字教学的核心内容和首要目标。《新华字典》是为了识字编纂的工具书,对每个字的形、音、义都有明确、规范的表述。比如“流”字下注音之后,依次列出六个义项:液体流动;像水那样流动;流动的液体、气体等;趋向坏的方面;品类;旧时的一种刑罚,把人送到荒远的地方去,充军。[1]307每个义项后有词例。这就为识字教学提供了依据,掌握了形、音、义等,就能够正确应用汉字。在不识字或识错了字的前提下进一步阐释汉字、探讨汉字文化就是妄谈臆说。

      汉字阐释是对已识字的构形理据、历史演变、字际关系、文化内涵等不同角度的全面描写和解释。汉字研究的开山之作《说文解字》就是系统阐释汉字的经典。比如对“流”字的阐释:

      水行也。从沝巟。巟,突忽也。流,篆文从水。①

      

      从构形的阐释来说,“从沝巟”为什么就是“水行也”的?许慎说不清,我们也很难懂。汉字阐释从一开始这样的问题就比比皆是,后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各种研究成果积累了近两千年,汗牛充栋,以致《说文解字诂林》《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之类的皇皇巨著不可卒读,其中充斥着大量证据不足的臆测成分。沿着历史的足迹前行,积累太厚、负担太重,会步履维艰,需要探寻新的出路。当今汉字阐释的重点转向汉字文化,但是非莫正,臆说横行,表面上造成汉字研究的繁荣昌盛,实质上是对汉字学的伤害,使学术研究淹没在非学术的泡沫中,令汉字阐释距离学术研究越来越远。

      对于历史悠久的汉字来说,出土文献中还有未能释读的疑难字。疑难字的识读直接关系到文本的解读,是历史文献学的基础。疑难字考释的核心是这些文字所记录的音义。例如有下列一方古玺(《古玺汇编》0212):

      

      楚玺中“流”字的结构及其演变过程虽然得到确认,但流字的构形理据与“流食”中“流”所记录语言的意义还没有彻底解决,还没有做到“完全释字”。古文字学研究强调实证,目标是解决文献识读中的具体问题,汉字的构形阐释只是其文字考释的一个方面。疑难字考释大致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字形结构及其来源与演变的路径;第二层,文字所记录的音义;第三层,构形阐释;第四层,字际关系。一般来说解决了第一、二层就算把疑难字变为可识字了,后面两层都解决了就是完全释字。汉字的文化阐释是在完全释字基础上的,是超越文字记录语言关系的跨学科研究。

      识字是文字的应用,任何时代都要求掌握一定量的通用汉字记录语言、传递信息,这是汉字赖以存在的基础,汉字的应用与规范有法律维护;考释是高深的学问,考释的对象主要是不认识的疑难字,考释的结果是认识了不认识的字,这种古文字研究现在正在成为显学。汉字阐释历史最古老,内容最丰富,然而当下的处境却最尴尬。

      脱离汉字应用的汉字学,发端于汉字阐释,这是汉字研究的一个进步,但汉字阐释从其萌芽开始,其目的就不在于单纯地研究文字,而是表达思想。目前所知最早的汉字分析是《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楚庄王所说的“止戈为武”,就是通过文字阐释表达其军事思想。《说文解字》是第一部系统阐释汉字的文字学著作,奠定了汉字研究的基础,但其中很多文字的阐释受“传统”影响——通过汉字阐释表达经学思想,脱离了汉字构形与汉字应用的实际。

      汉字阐释成为汉字研究的传统,南唐《说文解字系传》、宋代的《六书略》、元代的《六书故》,到清代“《说文》四大家”为代表的汉字研究,使得汉字阐释达到了高峰。

      汉字阐释昌盛了近两千年,今天为什么突然就衰落了?有外因也有内因。

      近代以来,国情剧变引发反传统的“新文化”运动,汉字是传统文化的根本,传统文化被否定,汉字也被否定,汉字研究日渐衰落,“汉字改革”成为研究的主要目标。汉字研究的实用主义排斥与汉字应用没有直接关系的汉字阐释。大众文化首先需要大众识字,识字应用成为时代的急需。汉字研究关注的焦点是表层结构的简单、书写便利,深层阐释被进一步忽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