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反问句的答语,学界的观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两大类。 1.1 反问句不需要回答 马建忠(1898)较早就有“无疑而用以拟议”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之前和初期,汉语学界一般认为,反问句具有“无疑而问”“不需要回答”的特点。(胡裕树,1981;黄伯荣、廖序东,1981;朱德熙,1982)反问句无疑而问、不需要回答的特点有其依据,比如独白中可以使用反问句,不需要考虑对方;又比如,即使在自然对话中,不少反问句也是没有回答的。但是这种认识也有其缺陷,于根元(1984:419)较早就指出,说反问句无疑而问,那是就问话人的主观方面说的。问话人没有疑问,不等于听话人就没有疑问;问话人觉得不需要回答,不等于听话人就觉得不需要回答。 1.2 反问句是可以回答的,倾向顺应一致性的回答 20世纪80年代开始,反问句不需要回答的观点逐渐受到质疑。不少学者提出反问句是可以回答的,回答的情况比较多。(于根元,1984;邵敬敏,1996;郭继懋,1997;聂莉娜,2001;朱晓亚,2001;冯江鸿,2004;殷树林,2006;胡德明,2010;刘娅琼,2014等)有些学者认为,反问句不仅是可以回答的,而且倾向顺应一致性回答。(于根元,1984;邵敬敏,1996;朱晓亚,2001;殷树林,2006等)于根元(1984:419-422)提出,“反问句往往含有问的意味,不少是可以回答的……总起来,反问句往往要对方不作反对的回答。”从语料事实看,也确实存在不少一致性的肯定回答。 反问句“倾向顺应一致的回答”观点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还是有疑问的。1)语料统计存疑。真实的互动语篇中,反问句“顺应一致”答语一定占主流吗?2)“顺应一致”这种优选模式动因存疑。反问句既然是否定性的,那么听话人怎么会倾向“顺应一致”回答?3)反问句内部类型多样,是否每种类型的回答都一致呢?本文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上述问题。语料主要是互动对话语篇比较强的两个剧本:《我爱我家》和《编辑部的故事》。 二、反问句答语类型统计分析 2.1 答语类型有无 冯江鸿(2004)区分response、answer和reply,其中response指一切语言形式和非语言形式的回应,包括answer和reply。answer强调针对反问句疑问点(the questioned element)的回应,而reply侧重对反问句言语行为(the illocutionary act)的回应。鉴于剧本语料统计,本文答语形式主要指语言形式的有无,而不包括非语言的其他多模态形式,是答话人对说话人所使用的反问句做出的显性答句的有无、顺应与否的统计。 反问句的回答可以分为有回答的和没有回答的,有回答的又可以分为“自问自答”“此问彼答”(于根元,1984)。根据对《我爱我家》剧本的穷尽统计,共有1529例反问句。三种类型和数量比例为:没有回答,94(6.1%);自问自答,573(37.5%);此问彼答,862(56.4%)。如: (1)和平:敢情!这是速冻三鲜馅的老边饺子,十来块钱一斤哪,一顿饭好几十块钱,你天天这么换口味换得起吗? (没有回答) (2)志新:谁说是决赛了?最后一场不假,是中国队跟朝鲜队争夺三四名。 (自问自答) (3)和平:我干嘛又活过来呢!这不是成心跟大伙儿过不去吗? 志国:这可绝对没有,谁也没这么说。 (此问彼答) 要研究好反问句的答语问题:一要进入互动对话语篇,而不能只是独白语篇;二是要重视“此问彼答”类型,问答双方对象不同才是对话原型模式。“没有回答”和“自问自答”实质是支持反问句不需要回答的特点的。而“此问彼答”才是反问句不需要回答的真正反例。在《我爱我家》中,“此问彼答”类占到56.4%,是本文研究的重心。 2.2 “此问彼答”内部类型 “此问彼答”类型根据听话人(答语)是否“顺应”(朱晓亚,2001:200)说话人的意旨,从逻辑上看可以分四类:(甲)非顺应性类:+非顺应性,-顺应性;(乙)顺应性类:-非顺应性,+顺应性;(丙)不确定性类:-非顺应性,-顺应性;(丁)兼有性类:+非顺应性,+顺应性。语料调查发现,这四类都有,下面分类说明。 1)甲类,非顺应性回答,听话人否定说话人的意旨。否定说话人的意旨可以分为显性否定和隐性否定两类。显性否定是有显性直接否定词语出现。例如: (4)志国:哎呀,你有什么可冤的?不就一和珅么?不就一大奸臣么?皇帝都有被推翻的,人家冤不冤?人家说什么了? 和平:
,我咽不下这口气,我胸口堵得慌,我…… 隐性否定指字面没有出现否定性词语,但是实际意思是否定说话人的意旨的。例如: (5)志国:亏你想得出来。你这不是明目张胆欺骗组织吗你? 和平:这是为了革命后代。你干不干? 具体地说,非顺应性回答指的是,如果说话人的意旨是对命题持否定的态度倾向,那么听话人的回答与说话人的意旨相反,对该命题的回应则是倾向肯定的;相反,如果说话人的意旨是对命题持肯定的态度倾向,那么听话人对命题的倾向则是否定的。从语料频率看,非顺应性回答多数是否定性回答,否定说话人的意旨,实现非顺应功能和非顺应形式无标记匹配一致。但是非顺应性回答也有少量肯定性回答的,这种肯定回答是肯定命题的,但是与说话人的意旨是相反的。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