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凌晨”谈汉语时间词的同步构词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云路,女,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汉语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中古汉语词汇、训诂学研究(浙江 杭州 310058)。

原文出处: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凌”的核心义是“迫近”,“凌晨”为动宾式时间词,表示迫近天亮,“凌晨”“凌旦”“凌晓”均表示清晨,为一组同义同构的动宾式时间词。“拂晓”“薄明”“侵晨”“破晓”“逼明”“投明”“向明”“近明”“入夜”“傍晚”等一系列动宾式复音词均表示早上或傍晚,也属于同步构词。同步构词具有同义(或同类)和同构两个特点,大致分为狭义、基本和广义三种类型。双音词往往有同步构词的规律,即都按照一种构词模式造词。其产生的内因是语素义相同或相关,外因则是语词产生的类推与仿造机制,由此印证了词义和构词均具有系统性的观念。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2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凌晨”是现代汉语常用的时间词,中古以来习见,表示拂晓、清晨。北齐萧悫《奉和济黄河应教》:“未明驱羽骑,凌晨方画舟。”①北周王褒《入朝守门开》:“凤池通复道,严驾早凌晨。”唐徐敞《白露为霜》:“入夜飞清景,凌晨积素光。”上举三例还可以看作词组,下面的例子则似乎成词了。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嵲。”唐刘餗《隋唐嘉话》卷中:“上官侍郎仪独持国政,尝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辔,咏诗云……”现代汉语一直沿用。《汉语大词典》曰:“凌晨,迫近天亮的时光;清晨,清早。”[1]第2卷,416“迫近天亮的时光”,告诉我们这个词的内部结构当是动宾关系。那么,这个解释准确吗?我们可以从核心义和同步构词两个方面加以印证。

      一、“凌晨”的得义之由与结构关系

      我们先从核心义入手分析“凌晨”的内部结构。关于汉语词汇的核心义,笔者曾经有过界定,是指由本义中抽象出来的贯穿其大多数义项的核心特征[2]前言。

      “凌”有迫近义吗?查《汉语大词典》,“凌”列有10个义项:“1.冰;积聚的冰。2.侵犯;欺压。3.暴虐;凶恶。4.压倒;胜过。5.渡过;逾越。6.乘,驾驭。7.迎;冒。8.升,登上。9.迫近。参见‘凌晨’、‘凌晓’。10.姓。”[1]第2卷,414

      除了姓之外,其他9个义项中,只有“凌晨”“凌晓”属于明确的“迫近”义,迫近义是如何产生的?根据核心义理论,除了假借义和特殊的语境义(也叫语用义)之外,其他词义一定受核心义制约。“凌”的核心义是什么?我们可以通过其他几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来分析。

      义项2为“侵犯;欺压”。这是迫近、靠近义的抽象引申,指人与人之间的迫近,而且是施动,即主动地靠近、迫近,带宾语。《楚辞·九歌·国殇》:“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凌”“躐”对文同义。王逸注:“凌,犯也。”又注:“躐,践也。”[3]82又如三国魏嵇康《卜疑》:“上干万乘,下凌将相。”“干”也是迫近义,对上的迫近是“冒犯、干犯”,对下的迫近就是“欺凌、压迫”。

      义项5为“渡过;逾越”。这是迫近水面,在水面上经过。《战国策·燕策二》:“胡与越人言语不相知,志意不相通,同舟而凌波,至其相救助如一也。”汉庄忌《哀时命》:“势不能凌波以径度兮,又无羽翼而高翔。”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博喻》:“骋逸策迅者,虽遗景而不劳;因风凌波者,虽济危而不倾。”宋苏轼《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迫近水面,就是渡过。“凌波”是迫近水面,因而还比喻美人步履轻盈,如乘碧波而行,如《文选·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吕向注:“步于水波之上,如尘生也。”[4]355唐羊士谔《酬萧使君出妓夜宴见送》:“玉颜红烛忽惊春,微步凌波暗拂尘。”宋周邦彦《瑞鹤仙·高平》词:“凌波步弱,过短亭,何用素约。”这与“蜻蜓点水”的动作类似。

      义项6为“乘,驾驭”。《楚辞·九章·悲回风》:“凌大波而流风兮,托彭咸之所居。”洪兴祖补注:“言乘风波而流行也。”[3]159这也是在水面上,当归入义项(5)。

      义项4为“压倒;胜过”。这是抽象性的迫近,即“在……之上”。《北齐书·高干传》:“昂既免缧绁,被甲横戈,志凌劲敌,乃与其从子长命等推锋径进,所向披靡。”唐杜甫《遣兴》诗之五:“吾怜孟浩然,短褐即长夜。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其中“凌”的施动者(主语)为抽象性的,如逸气、志气或质量等,因而就是抽象的迫近和超越。

      义项7为“迎;冒”。唐李白《赠韦侍御黄裳》诗之一:“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宋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即冒着霜雪寒风。现代汉语依然有“凌风冒雪”。《文选·张衡〈思玄赋〉》:“凌惊雷之砊礚兮,弄狂电之淫裔。”李善注引旧注曰:“凌,乘也。”[4]286这是冒着、顶着雷电的意思。这都是人对风霜雨雪、雷鸣电闪等自然现象的迫近。但是词典的解释往往不确切。如唐韩愈《鸣雁》:“违忧怀息性匪他,凌风一举君谓何。”明刘基《感怀》诗之二十:“伫立望浮云,安得凌风翔。”《汉语大词典》引此二例,释“凌风”为“驾着风”[1]第2卷,416,显然不合适,“凌风”就是迎风、冒着风。

      义项8为“升,登上”。《文选·张衡〈东京赋〉》:“然后凌天池,绝飞梁。”薛综注:“凌,升也。”[4]77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汶水》:“凌高降深,兼惴栗之惧;危蹊断径,过悬度之艰。”[5]578宋王安石《望皖山马上作》:“吾将凌其巅,震荡睨溟渤。”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游嵩山日记》:“从草棘中莽莽南上,约五里,遂凌南寨顶。”以上例子就是登山、登顶,都是人从低处向高处的迫近。清吴伟业《松山哀》:“中有垒石之军盘,白骨撑拒凌巑岏。”这也是向上的迫近。因为向上的迫近,“凌”就产生了“高”义。三国魏嵇康《琴赋》:“周旋永望,邈若凌飞。”“凌飞”就是高飞。

      义项3为“暴虐;凶恶”。是迫近义的形容词用法,即迫近的状态,就是猛烈。《管子·中匡》:“法行而不苛,刑廉而不赦,有司宽而不凌。”谓有司宽缓而不逼迫。汉扬雄《法言·吾子》:“震风凌雨,然后知夏屋之为帲幪也;虐政虐世,然后知圣人之为郛郭也。”李轨注:“凌,暴也。”[6]79“凌雨”就是猛烈的雨,犹言暴雨。这也是一种逼迫②。

      总结以上诸义,大多属于空间上的迫近或超越。迫近地面就是践、踏;迫近水面就是渡过,如“凌波”;由下向上地迫近实体(如山顶)就是登、上升;迫近高空就是达到、上达,如“凌霄”“凌空”“凌虚”“凌云”。《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说,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闲意。”“凌云”就是迫近云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水上有连理树,其树柞栎也,南北对生,凌空交合。”[5]195《汉语大词典》解释“凌空”为“高升到天空或耸立空中”[1]第2卷,416,是很准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