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江西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经济委员会审查部的设立,拉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审计工作的序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审计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审查监督财政收支、支援战争,为新民主主义政权奠定财政经济基础,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历史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党在这一时期的国家审计思想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审计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理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国家审计思想是需要持续、深入研究的问题。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审计,目前国内学界已积累了一些研究成果。在论著方面,已有成果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基于历史变迁的视角,主要以革命根据地审计制度、审计工作和审计经验为研究对象,注重梳理审计制度、审计工作的历史演进过程和经验总结;另一类则基于人物思想史的视角,主要聚焦于毛泽东、阮啸仙等同志关于审计的论述,对其审计思想进行总结。在资料方面,20世纪80年代至今,一些革命根据地审计史料汇编相继出版。近几年,一些以根据地审计为研究对象的硕博士学位论文的问世亦拓展了该问题的研究视野。上述研究为本文提供了一定理论和实证层面的有益借鉴与参考。国外关于中共革命根据地史的研究成果虽较多,但以审计监督为主题的专门研究尚不多见,旅日学者祁建民关于日本中共根据地研究述评和国内学者刘本森关于英美中共根据地研究述评也证明了这一点。 总体来看,已有研究多为对某一时期根据地审计监督制度的史实性描述,或在中国审计史著作中有所涉及,缺乏系统性与理论性的提炼总结。若将其放在整个中共根据地史研究中观察,审计问题亦属研究薄弱之处。相较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济史、社会史、政治史、文化史等领域的研究,中国共产党审计监督思想方面的研究是较为薄弱的。总之,现有研究主要有两点不足:一是缺乏对中国共产党审计思想总体的历史观照,全面系统性尤显不足;二是史实性描述成果较多,理论性的、深层次的研究尚较欠缺。此外,从近代中国审计思想的已有成果来看,现有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于晚清及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的审计思想,而较少聚焦中共审计监督思想的研究。中国共产党在探求经济现代化的历史长河中,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积累了很多关于国家审计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思想。因此,在理论上认识和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国家审计思想的理论依据,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国家审计思想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创新之处,不仅是当前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任务。 二、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国家审计思想的政治经济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财政与监督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国家审计思想的基本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其著作中留下了关于国家、财政与监督关系分析的理论工具。我们可以此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涉及的国家、财政与监督关系进行理论分析。马克思主义首先从国家与财政的关系着手,然后阐述财政与监督的关系,进而论证审计监督的重要性。 (一)国家与财政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产生的。由于私有制和阶级的存在,统治阶级发明了国家,“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因此,国家是生产力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也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专门阐述了国家产生的理论。他认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当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总之,在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由于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为了缓和矛盾、适应阶级斗争,国家也相应产生了。 财政是国家分配社会产品、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手段。没有财政就不可能有国家职能的实现。国家与财政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两者如影随形。马克思主义深入论述了国家与财政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国家职能既包括统治职能,又包括社会职能,“既包括由一切社会的性质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的执行,又包括由政府同人民大众互相对立而产生的各种特有的职能。”而征税是满足国家职能的客观需要。为了维持公共权力,“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马克思更直接指出:“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捐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早出现的一个财政形式和财政范畴。显然,马克思主义认为,财政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国家作用于经济的产物。为了维护国家的公共权力,需要向人们征税,“一切国家的征税的权力都是从所谓国家所有制来的”。这里的国家所有制应该就是指国家职能或公共权力。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税收是“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同时,马克思还揭露了资产阶级国家捐税的剥削本质,指出税收是对剩余价值的分配。总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和财政学说,国家既执行维护统治者权威的任务,也执行社会公共事务,而国家职能的实现需要财政。在私有制出现和国家公共权力建立后,财政税收也随之产生。财政为维护国家权力和国家公共职能的实现提供了经济基础,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正所谓“有政必有财,财为政之资”。显然,马克思主义理论把财政定位为实现国家职能和公共权力的重要工具与支柱,并强调国家在财政产生和财政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深刻揭示了国家与财政之间紧密的内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