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工作模式与信息化关系的历史演进  

作者简介:
张庆龙,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何佳楠,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芮柏松,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原文出处:
财会月刊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22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信息技术的二重性理论分析:“环境观”与“工具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具体表现为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相互矛盾的两种属性,我们称之为“二重性”,信息技术亦是如此。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交换、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的工程技术,是生产力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的体现。对于信息技术二重性的理解,学术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环境观”和“工具观”,即信息技术具有“环境”和“工具”的双重属性,其既构成了未来所要面对的“环境”挑战,同时也成为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工具”。

      具体而言,“环境观”是从环境的视角将信息技术视为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信息技术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而这种社会文化过程是基于人类背景而产生的环境影响,渗透着政治、制度、价值观等因素。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其对社会的影响是颠覆性的,是对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存在方式的重塑和重构。“工具观”是基于对信息技术特征和工具属性的理解,将信息技术视为一种新技术、新手段和新方法。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信息技术的本质是延展人的认知机能的技术。从技术到信息技术,其根本的变化是“工具”的迭代升级,即从“处理物质的自然力”向“改变信息存在形态的信息力”转变,而该项活动的本质自然也由“造物”转向“造信息”。

      如果将信息技术的二重性理论运用至内部审计创新领域,则“环境观”可以理解为将信息技术作为审计环境要素纳入审计理论框架中,由此体现出审计环境对审计目标的影响,重点解决未来要“审什么”的问题;“工具观”则可理解为将信息技术作为审计方法要素纳入审计理论框架中,由此体现为采用什么样的审计方法去实现审计目标,重点解决要“怎么审”的问题。在“审什么”与“怎么审”的关系上,审计环境变化会影响审计目标项下具体审计任务的开展,而审计任务的开展又需要具体的审计方法来实现,尤其是信息技术方法的支撑;反过来,审计方法的发展又会更好地促进审计职责范围的拓展,促进审计目标更好地实现,以此来匹配审计环境需求的变化。上述两种观点的互动关系共同构建了从“审计环境→审计目标→审计职责范围→审计方法→审计目标→审计环境”的闭环,体现了信息技术影响下内部审计环境需求与审计信息技术发展的耦合关系。

      二、内部审计工作模式与信息化的关系梳理:环境需求与技术发展的耦合

      (一)“环境观”与“工具观”的演进

      信息技术对于内部审计的影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从内部审计工作模式的演进历程来看,审计环境的影响不是仅局限于信息技术环境这一审计环境要素,而是基于广义“环境观”将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均纳入内部审计理论和实践发展中而不断发展的,体现了审计环境影响下审计目标的“导向”调整,进而影响到审计职责范围的持续扩张。而信息技术环境仅是嵌入内部审计发展逻辑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当信息技术融合并应用于内部审计领域时,内部审计信息化由此产生,并建立了内部审计信息化与内部审计工作模式之间的关联性。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程度直接体现为“工具观”所呈现的审计方法的应用能力,进而影响到基于审计职责范围持续扩张与审计资源有限的供需矛盾而导致的审计期望差距的弥合程度。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内部审计工作模式的发展既是一部基于广义“环境观”的演进历史,也是一部贯穿了以信息技术环境为主线的基于“工具观”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演进历史。

      通过梳理以往文献可以发现,很多关于内部审计工作模式和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研究并未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如果从信息技术的二重性视角来思考内部审计工作模式和内部审计信息化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判断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内部审计工作模式的创新和演进。内部审计工作模式的演进研究就像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一面代表着基于广义“环境观”的演进逻辑,另一面则代表着基于“工具观”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演进逻辑,二者具有内在关联性。只有厘清硬币两面所代表的不同含义以及内在联系,才能够真正理解内部审计工作模式的演进历程,并提升认知的深度,捕捉未来的变化与创新。这也正是本文从广义“环境观”和“工具观”的双重视角来梳理内部审计工作模式演进历程的重要原因。

      (二)内部审计工作模式的演进历程:审计环境变化影响下的需求扩张

      审计工作模式也称审计模式、审计作业模式、审计取证模式或导向审计模式。根据《辞海》的解释,模式是指事物的标准样式,它是一个微观概念,侧重于反映某类活动基本要素相互联系形成的一种代表该活动本质特征的基本样式。内部审计工作模式可以理解为在内部审计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本质特征的反映,是在不同发展阶段下配置审计资源、控制审计风险、规划审计程序、收集审计证据以及形成审计结论的一种范式。

      追溯历史可知,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曾先后发布过7个版本的内部审计定义,其中3个版本的内部审计定义均突出了内部审计本质特征所呈现出来的审计工作模式“导向”的变化。从最初的“通过处理会计和财务问题为管理提供保护性服务和建设性服务(1947)”,到“以审查经营活动为基础为组织提供服务(1978)”,再到“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2001)”,内部审计实现了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到包括财务事项和非财务事项在内的管理审计,再到集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审查于一体的综合管理审计的发展,由此体现了内部审计工作模式在演进过程中基于“导向”不同而引发的根源性差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