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生态文明审计通过监督、鉴证、评价等职能帮助人们改变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在生态文明战略背景下的政府生态文明审计主要以省份为单位展开,鲜有行业级、国家级的联合审计项目。以水资源为例,涉及长江、黄河或沿海的跨省市联合审计项目并不多见。由于审计力度不同,生态环境保护的程度也不同,这种纵向审计,导致各行业的国家生态文明审计执行缺乏连续性以及审计力度的差异性,影响了我国生态系统整体的保护、修复的效果。鉴于此,本文从生态文明审计对象的角度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审计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国内外生态文明审计实践的现行做法,创新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层结构的行业平台生态文明审计技术方法体系。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生态文明审计理论与实践 国外直接关于生态文明审计的研究文献甚少,主要是以环境审计为主,且展开研究的时间较早,以美国审计署1969年针对水污染项目展开审计为首,加拿大、荷兰等欧洲国家逐渐重视。 1.基础理论方面。Tomlinson et al.着眼于资源环境审计的全过程,提出了七类资源环境审计概念,是较早的考虑不同时期、不同因素影响的环境审计理论的研究成果。Thomson etal.将环境审计纳入整个生态环境管理系统,确保环境审计成为监管环境控制的顶层设计和政策依据,Vaccari指出,环境审计是确保持续有效清洁的重要工具。Anna Ruban et al.总结和分析了乌克兰环境审计的引进、发展和实践,指出环境审计是一种结合了指挥和控制的特点以及基于标记的政策工具。 2.实践发展方面。1992年联合国召开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世界审计组织(INTOSAI)成立了环境审计工作组(WGEA),鼓励和帮助各国家审计机关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使用审计授权和审计方法。Schoneveld et al.研究了涉及坦桑尼亚管理采矿业的主要政府机构,着重分析了基于生态环境发展的能源部政府审计流程,并以《金矿审计条例》为例完成了实际操作。Tiitmamer讨论了如何通过基于生态环境的政府审计工作,找到永久解决南苏丹石油生产地区污染的方法。 (二)国内生态文明审计理论与实践 在我国,生态文明审计是由单一的政府环境审计发展而来的。其审计实践先于理论研究。 1.生态文明审计理论方面。我国对环境审计理论研究是从1983年环境审计正式成为政府审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始的。2008年,审计署明确将资源环境审计被视为六大审计类型之一,在此基础上,生态文明审计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被学者广泛研究。蔡春等指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重要审计方式,是环境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深度融合的一种特殊的审计形式。王爱国分析研究了生态文明审计的本质内涵及边界,提出生态文明审计是国家层面的环境审计。徐薇等提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背景下,应切实发挥政府环境审计职能,监督并推进政府受托公共环境责任的履行,有效提升国家环境治理能力。赵存丽等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生态文明审计的发展与建设路径,指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审计应以治国理政新理念为指导,以“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审计观为特征,对生态文明建设体系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评价。 2.生态文明审计实践发展方面。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国家审计部门在资源、环境、生态等领域开展了以资源环境保护为核心,以国家治理为目的的生态文明审计。沈满洪等总结了浙江模式,并称之为“生态管制制度”。该制度属于浙江省政府监管性制度,通过带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从全社会的视角对涉及资源、环境、生态等领域的行为进行规范。“生态管制制度”在生态文明环境审计方面主要体现于:使用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形成了国家政策与生态环保法规相适应的地方性政府审计制度。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国家审计署共组织特派办和地方审计机关的700多名审计人员组成11个审计组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土壤、水域、大气等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相关业务进行了审计。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中央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二是水资源、水生态保护情况;三是污染防控情况;四是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优化调整情况;五是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项目实施和相关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等。 关于政府级别的生态文明审计,国内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审计对象主要是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审计监督。没有强化生态的保护、修复及破坏等情况的审计监督、评价及鉴证等方面的研究。审计的程序多以财务审计流程为主,鲜少有站在国家战略高度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助力基于行业平台的生态文明审计的理论研究。 三、国内外生态文明审计的现状 (一)国外生态文明审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