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一流专业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简介:
周方舒,博士,南京审计大学副校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内部审计、教育管理;殷潇,南京审计大学审计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内部审计;郭小姣,南京审计大学审计处,研究方向为内部审计。

原文出处:
会计之友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22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2018年起,国家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和使用绩效越来越受到关注。政府应加强对高校产出效益的监管,实施动态管理,建立激励机制。对高校一流专业建设项目开展绩效审计评价,是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保障,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职能的必然要求。

      本研究以高校一流专业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基于5E绩效审计理论和政策评价逻辑模型综合构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运用该评价体系对某高校2019年入选的国家一流专业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评估高校一流专业建设项目的绩效,分析高校一流专业项目建设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本研究对促进高校一流专业发展,促进教育内部审计传统模式向绩效审计模式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随着中国“双一流”建设有序稳步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进入政策实施阶段。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一流专业是一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而一流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综合的专业建设平台,这就要求高校将教师、教学以及学生与专业课程和教学方法等有效结合起来,建成一个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一流专业是实现“一流学科”目标的重要途径,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同时,“双一流”建设也应当坚持面向市场的原则,使专业课程能够与专业培养目标达成一致。教育部在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方案中指出:“2019~2021年,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三年完成。”对一流本科专业的评价即将展开。为适应新时代一流专业建设的实践需要,要改变传统的专业要素式评价,代之以专业成效式评价。

      绩效审计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管理控制工具。我国绩效审计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主要包括:(1)绩效审计标准和模式研究。审计模式研究在审计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的标准难以统一。同一项目也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2)绩效审计内容和范围研究。财务和合规审计主题范围通常源于授权,绩效审计的主题范围通常是来源于公众和国家面临的社会问题。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政策目标是否得以实现;所发生的理想结果是否可以归功于所实施的政策;项目目标的实现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确认阻碍或推进目标实现的因素;评价政策间接的社会和经济影响。绩效审计除了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之外,还应该包含对权力运行情况的评价、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对管理制度及方法的评价。(3)绩效审计方法探讨。为了解决绩效审计方法不明的问题,需要选择恰当的审计方法,如跟踪审计法、制度基础审计法、战略协作审计法、财务收支与技术经济审计结合法以及微观与宏观审计结合法等。

      教育绩效审计评价具有丰富的研究内涵。以绩效为导向的教育资源配置体系成为实施高等教育战略管理的新方略。绩效评估是发挥集体教育规模效应的内在需求,公共教育的发展趋势要求通过教育绩效评价发挥对教育发展的引领作用。高校与其他组织相比,具有长效性和公益性等特点,使得高校绩效审计评价具有独特性。目前,学者们围绕高校获得的政府财政拨款、高校预算资金、资产绩效审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人才引进等应用方面研究高校绩效审计。整体而言,教育绩效审计研究还处在探索期,缺乏对高校治理整体设计与相互联动的研究,合理应用还十分有限。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实证研究探索绩效审计与国家重大教育政策的结合,推动教育内部审计在教育治理中发挥增值性作用。

      三、高校一流专业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

      评价体系构建是开展高校一流专业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

      (一)高校一流专业建设项目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传统的绩效审计评价目标体现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上,简称为“3E绩效审计”。经济性是指在业务过程中获取一定的产品和服务,所消耗和投入的资源最少。效率性指资源投入与结果产出的对比关系,即资源使用的效率,单位成果产出的资源投入与消耗最低,或单位资源的投入与使用产出的成果最大。效益性指实际产出与预期目标的对比关系。随着经济活动复杂性的提升和审计实践的发展,“3E”逐渐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和不适应。以加拿大学者丹尼尔·普瑞斯波尔为代表,在原有基础上加入了公平性和环境性,形成了“5E绩效审计”。公平性指社会责任、公共责任,在业务活动中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结果产出,注重经济收益与社会收益的平衡兼顾。环境性指业务活动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影响。“5E”和“3E”相比,内涵和外延更为丰富,也更为复杂。

      逻辑模型(Logic Model)是1970年美国国际开发署开发并落实到项目评价实践中的一种项目开发、计划和评价工具。政策评价逻辑模型基于政策分析和系统理论,收集政策信息和政策活动要素,通过因果关系的基本逻辑和相互联系的规划矩阵描述政策系统结构,是一种描述达到政策目标路径的系统评价理论。运用政策评价逻辑模型寻找评价对象中的内在逻辑关系,建立投入与最终结果之间的关系,发现关键点和关键问题,进行组织评价和反馈,从而改善组织行为。政策评价逻辑模型能够解析政策“黑箱”中内在机理,揭示投入与目标产出之间的关系。政策评价逻辑模型包括了资源投入、活动、成果、成效、影响五大要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