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6431(2021)05-0001-08 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是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产生的重要文献。近些年来,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日益成为毛泽东思想研究的新的学术增长点。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局限在版本研究范围内,亟待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理论视域,明确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的基本原则。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历史经验,集中体现在毛泽东著作中。新时代加强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对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脉络,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与党的早期领导人及同时期领导人著作研究相结合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和智慧。“我党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1]156毛泽东思想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著作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这就要求拓宽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的视野,既要分析毛泽东著作中的思想发展,又要结合党的早期领导人和同时期领导人著作进行分析和研究。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分析主要理论观点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毛泽东著作对毛泽东思想的卓越贡献。 第一,结合毛泽东早期著作版本,纵向分析毛泽东著作中的思想发展。研究毛泽东早期著作有利于理清毛泽东思想发展的脉络。不同时期的毛泽东著作以及同一著作的各种版本,反映了毛泽东的思想变化轨迹,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修改内容和思想影响。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联系毛泽东早期著作,才能把握毛泽东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毛泽东早期著作彰显了其早期思想特点,探求“大本大源”实现国家富强,透露出毛泽东忧国忧民、救国救民到立国立民的家国情怀,这也是毛泽东毕生为之努力奋斗的夙愿。毛泽东一生重视从哲学角度思考问题,早年提出“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2]86毛泽东早期著作带有朴素辩证法色彩,充满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实践意识。在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后,毛泽东运用阶级分析方法认识中国社会。毛泽东曾回忆读《共产党宣言》初步获得认识问题的方法:“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3]379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总结出“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4]326。毛泽东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孜孜不倦地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始终贯穿着实现人民幸福和谋求民族复兴的主线,这表现在毛泽东思想形成演进各个阶段的著作及版本中。 第二,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要结合党的早期领导人著作。党的早期领导人探索中国革命基本问题,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富有原创性的理论内容。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邓中夏等,先行探索了中国民主革命基本问题。蔡和森1922年5月指出“中国现在半封建的武人政治”[5]63,陈独秀1923年6月提出“半殖民地的中国”[6]418。瞿秋白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之各种方式》《中国之地方政治与封建制度》等著作中,初步论述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李大钊注意争取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我们的策略是掌握工人运动的领导权,以使其成为革命的先锋队。”[7]5-6邓中夏认为“中国将来的社会革命的领袖固是无产阶级,就是目前的国民革命的领袖亦是无产阶级”[8]483。关于中国革命前途问题,邓中夏提出不同于“纯资产阶级政权”“纯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三种形式政权”,即建立各阶级联合民主主义专政,“使革命不落在资产阶级领导向资本主义的道路发展,而在无产阶级领导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发展”[9]1260。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瞿秋白在《自民权主义至社会主义》中指出:“以促进自民权主义至社会主义的途程。”[10]204邓中夏认为先参加国民革命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得到初步的解放,再进而实行社会革命,打倒资产阶级,以得到全部的解放”[8]538。这些著作中初步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开始分析中国革命发展道路和步骤。尽管对革命基本问题存在认识偏差和历史局限,但是不能忽视他们对理论探索的开创工作,为毛泽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鉴。毛泽东从党的早期领导人著作中吸取了关于中国革命性质、前途、道路、步骤和社会分析等有益成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理论的集大成者。 第三,毛泽东著作及版本研究要结合同时期党的领导人著作。毛泽东著作及版本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志性成果。党经过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才逐步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延安时期那一段,可以说是毛泽东思想比较完整地形成起来的一段。”[11]292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虽然过程充满着艰辛坎坷,但是形成了卓越的领导集体。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等同时期领导人不懈探索,或者丰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或者提供了有益思想材料,或者补充了党的理论创新。周恩来发展了统一战线工作的协调思想,在外交上首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2]118、“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12]154。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深化了思想建党的科学原理,《论党》首次系统完整地论述了毛泽东思想。朱德在《实现对日抗战》中客观辩证地分析了日本经济和军事状况,指出“它将是一个持久的、艰苦的抗战”“最后的胜利是我们中国的”[13]381-382。这为毛泽东《论持久战》全面深刻论述提供了条件。陈云在哲学上丰富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14]371,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14]13。同时期领导人对党的建设、军事斗争、经济发展、统一战线等做了理论贡献,丰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与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党的建设等理论。毛泽东著作及版本与同时期党的领导人著作相得益彰,同样是毛泽东思想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弥足珍贵的理论财富,是研究毛泽东著作及版本不可或缺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