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审计与国有企业金融化

作者简介:
陈文川,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管理学院会计系;李文文,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院;李建发,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管理学院会计系。

原文出处:
审计研究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22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实体经济却出现产能过剩、利润持续下滑、回报率不断下降。在资本的逐利驱使下,大量资金被抽离实业后涌入金融与房地产等高回报行业,高杠杆、高风险、高利润运营。企业过度金融化将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Palley,2013)、降低企业投资效率(Tori和Onaran,2017)、影响创新研发投入(史学智和阳镇,2020),对实体企业有着显著的“挤出效应”。经济发展中脱实向虚的趋势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去杠杆”;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防止经济脱实向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因此,如何让金融回归本源为实体经济服务?怎样有效地避免实体企业脱实向虚?如何有效地治理企业过度金融化?这对治理实体企业金融化和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政府审计是国家治理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制度性和保障性的作用。政府审计作为国企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不仅直接对行政事业单位,还会对资本市场中的企业形成外部治理效应。相关研究表明,作为一种经济监督,政府审计具有微观层面的公司外部治理效应,具体包括公司股价(李小波和吴溪,2013;褚剑和方军雄,2017)、经营行为(王成龙等,2018;吴秋生和郭檬楠,2018;池国华等,2019)、企业经营业绩(陈茹等,2020)等。已有文献尚未从政府审计的治理作用是否有效地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展开研究,亟须实证检验政府审计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

      基于此,本文以2009~2017年实施的企业审计为事件,实证检验了政府审计对国有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政府审计实施后,国有企业金融化程度明显地减缓,这种抑制作用主要集中在投机性金融资产,而对保值性金融资产方面并不明显;当地区监管力度越大、公司内部控制水平较低和外部审计师为非“四大”时,政府审计治理功能越显著;在经济后果研究上,政府审计降低国有企业金融化后,国有企业会显著提高对实体资本投资和创新研发投入,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本文的创新在于:一是现有的文献尚未系统研究政府审计对国有企业金融化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理,本文探讨政府审计对国有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将有利于弥补这一领域空缺。二是本文的研究将政府审计的经济后果拓展到企业金融化,为有效预防“脱实向虚”行为提供微观层面证据,为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深入实施提供理论解释与经验数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国有企业配置金融资产动机的微观机理

      国有企业配置金融资产的动因可以归纳为“蓄水池”效应和“挤出效应”两类。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蓄水池”效应可以提高闲置资金的使用率,获得高额回报率,以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企业配置金融资产还有利于企业摆脱财务困境(Stulz,2010),改善资产负债表,降低借贷成本,缓解融资约束(杨筝等,2017),减轻对外部融资的依赖(Aivazian等,2015),满足企业创新研发支出等,进而提高实体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刘贯春,2017),从而起到“反哺”主业的作用。但更多观点则认为国企容易受到地方政府在银行信贷、政府补助、税收优惠方面的支持,促进效应不明显,更多的可能是投机套利动机。相关研究也发现,企业金融化是一种偏离主业的资金错配行为,资源未能得到有效配置,降低了投资效率(李维安和马超,2014;张昭等,2018),抑制企业高质量发展(Buera和Shin,2011;盖庆恩等,2015),而且金融投资与实体投资存在着替代关系(Tobin,1965),企业金融化最终会导致实物投资减少(Tori和Onaran,2017),从而产生“挤出效应”(王红建等,2017)。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金融化可能在短期内会带来“蓄水池”效应,但更多的是市场套利动机,成为“资本套利者”,长此以往将会形成“挤出效应”。政府审计作为外部治理机制可以有效地克服上述不利后果,原因在于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和没有成本收益的压力。本文借鉴刘家义(2012)的观点和池国华等(2019)的做法,认为需要回归政府审计的本质理论对其进行功能定位,从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的角度加以解释。

      1.政府审计通过揭示功能可以识别和揭露企业金融化问题

      审计机关具备企业金融化的识别能力和揭露意愿。企业审计重点关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经营管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廉洁从业规定等方面,而企业金融配置属于经营管理方面的内容。从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中选取度量金融资产的关键字眼,例如“持有至到期投资”“发放的贷款及垫款”“投资性房地产”等,表明被审计国有企业存在的金融化问题被审计机关发现。以“2018年第8号公告: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2016年度财务收支等情况审计结果”为例,该公告涉及衍生金融资产问题的有“2016年,所属一家企业未经充分论证购买债券,因债券到期无法兑付,9165.94万元投资面临损失”,涉及发放的贷款及垫款问题的有“违规出借资金10.8亿元,至审计时,本息12.1亿元均未收回”以及“为关联企业垫资或提前向其支付合同款,因关联企业资金链断裂等,至审计时4.8亿元面临损失风险”,涉及投资性房地产的有“2011年至2014年,所属一家企业投资的房地产、酒店等项目累计亏损1.09亿元,3560.63万元前期投入面临损失风险”。政府审计可以揭示国有企业金融资产配置问题,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让监管部门、市场投资者进一步了解国有资本运营实际情况,进而缓解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降低国企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