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交往的语言表现:新疆汉语方言中的维吾尔语借词使用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远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100081)。

原文出处:
民族语文

内容提要:

本文讨论借词与语码夹杂、借用类型与借用关系、第二语言熟练程度与词语借用、借词类推与扩散、对待借词的态度与借词使用、语言规范与社会使用6方面的问题。研究表明,受不同社会特征语言使用者及交际对象、话题、语体和场合等因素影响,新疆汉语方言中维吾尔语借词使用及其相关语言态度呈现一定社会差异。随着普通话推广,新疆汉语方言的使用群体和范围逐渐缩小,但仍有活力,一些维吾尔语借词具有较强构词能力和类推功能。借词不仅体现了特定社会文化条件下语言生活状况及语言的地方特色,还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语言使用者对不同语言文化的认同、吸收和兼容。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2 年 01 期

字号:

      新疆汉族和少数民族密切接触、语言相互影响,最直接的体现是词语互借。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也是新疆各民族的族际交际语;维吾尔语分布区域广、使用人数多,在一些地区属区域强势语;新疆汉语方言主要分兰银官话北疆片和中原官话南疆片,是不同地区和群体的族际交际语。不同地区民族分布、人口结构及同一地区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差异,导致新疆汉语方言中维吾尔语借词数量、使用及语言使用者态度存在差异。

      一、调查情况与研究目的

      (一)调查对象

      口语交流是借词传播和扩散的重要途径。为了解新疆不同地区和民族语言使用状况、语言态度及语言关系,2006-2008年,我们在7市4县①进行了4个半月的调查,新疆汉语方言中的维吾尔语借词使用及语言态度是该调查的组成部分。本文依据9个调查点的材料撰写②,问卷调查对象基本信息见表1和表2③。

      

      

      (二)调查词项

      新疆汉语方言中的维吾尔语借词主要有音译、意译、汉语和维吾尔语合璧词3类。本研究在文献和词典筛选及摸底调查基础上,选取16个典型借词作为调查词项。具体见表3。

      

      词项选择说明:第一,选择日常生活典型借词。梳理文献、方言词典收录的方言借词,排除5类:①行业词语,如“热瓦普、弹拨儿、都塔尔(乐器名)、达瓦孜(走钢丝表演)”等;②宗教词语,如“乃玛孜、阿訇、毛拉、伊玛目”等;③进入普通话的词语,如“馕、肉孜节、库尔班节”等;④知晓率较低词语,如“嘎得麻西(乱糟糟的、各式各样的)”;⑤专有名词,如人名、国名、地名等。第二,兼顾借词类型。新疆汉语方言中的维吾尔语借词以音译为主,选择的词项也以音译词为主,兼顾意译词、汉语与维吾尔语的合璧词。第三,词源界定。部分词项源头是阿拉伯语(如“卡瓦普、巴扎尔、牌档子、海买斯、拿斯”)和波斯语(如“皮芽子”),因均为汉语方言从维吾尔语借入,本文将其看作维吾尔语借词。

      (三)研究目的

      本研究综合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从两方面调查借词使用:第一,知晓率、使用率和常用率(可简称“三率”)。“知晓”不等于“使用”,“使用”不等于“常用”。“常用”指维吾尔语借词比汉语原有词更常用,即汉语已有又从维吾尔语借用的词语,其使用存在选择性。第二,借词使用及语言态度的社会差异。主要考察不同地区的不同群体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交际对象和话题使用借词的共时差异,动态观察借词使用特点;分析调查对象对待借词及其使用的态度,揭示语言使用者的文化交际心理。在此基础上,讨论语言接触和借词的几个理论问题。

      二、借词知晓和使用差异

      9个调查点借词“三率”的总体规律为:1)知晓率>使用率>常用率。2)不同类型借词的“三率”呈正相关分布,即知晓率高的借词,使用率和常用率也较高。3)借词使用率和常用率差异除受知晓率影响外,还与“皮芽子”是新疆各民族常用食材、“马里马唐、艾来来拜来来”分别是“胡里马唐、艾来拜来”的变体形式、“黑肚子、索拉希”的贬义色彩有关。

      (一)借词“三率”的社会差异

      1.性别和民族差异

      1)性别差异。男性的“三率”均高于女性,少数调查点例外(见表4)。新疆人民出版社36岁哈萨克族女性强调:“有些词男人用得多,女人用得比较少,比如‘肚子胀’等。”

      

      2)民族差异。少数民族的“三率”高于汉族;少数民族中,维吾尔族知晓率高于其他民族,使用率和常用率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农业民族的“三率”高于牧业民族。吐鲁番市40岁维吾尔族男性公务人员指出:“像‘艾来拜来、胡里马唐’这类词,回族人用得较多;像‘索拉希’这类词男人比女人用得多。”库尔勒市50岁汉族女性公务人员认为,“拿斯”这样的词回族较常用,汉族用得少,主要是“老新疆人”用;维吾尔族基本不用,除非开玩笑。她强调:“‘海买斯’这样的词是汉族和回族说维吾尔语发音不标准造成的,维吾尔语不这样发音,维吾尔族之间说汉语时一般不用这类词。”吐鲁番市50岁维吾尔族女性公务人员解释:“‘牌档子’这样的说法,我一般都是去‘巴扎尔’时和汉族或回族摊主用,其他情况一般不用。”

      2.年龄差异

      中老年组借词知晓率明显高于青年组,不同年龄组的借词使用率和常用率有交叉,但总体是老年组高于中青年组。“老新疆人”比入疆时间短的人及新疆出生长大的年轻人更多知晓和使用借词。年轻人借词知晓和使用有差异:较早踏入社会的比学历较高的及在校生更多知晓并使用借词。一些中学生知晓率和使用率都很低。乌鲁木齐市明园社区一位哈萨克族高三男生从小上汉语授课学校,其爷爷是哈萨克族,奶奶是维吾尔族,妈妈是柯尔克孜族,他不知晓绝大多数借词。从整体趋势看,年龄越小,借词知晓率和使用率越低。一些调查对象指出,1980年代前后,新疆人说汉语夹杂维吾尔语借词现象比较普遍,因为少数民族汉语水平不高,双方需互相迁就。随着外来人口增加、教育普及和少数民族汉语水平提高,借词使用逐渐减少。乌鲁木齐市明园社区40岁汉族女性(大专学历)解释:“我在南疆工作过,会说维吾尔语,但现在我的维吾尔语基本没有了当年那种用武之地。1980年代时,少数民族的汉语水平不高,在民族杂居地,人们说汉语时经常夹杂维吾尔语词。现在,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的汉语说得都很好,说汉语夹杂维吾尔语词的现象也不如从前多。”自治区民委37岁维吾尔族女性(吐鲁番市出生)认为:“有些说法老年人更常用,年轻人普通话水平提高后很少使用。”具体见表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