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结情状的相关问题 1.1 完结情状的未终结解读 完结情状是四个情状类别之一(Vendler 1967),其事件结构包含过程和自然终结点,可出现在未完整体语境和完整体语境中,以英语例(1)及与其对应的法语例(2)为例: (1)a.Mary was eating an apple at noon. b.Mary ate an apple at noon. (2)a.Marie mangeait une pomme à midi. b.Marie a mangé une pomme à midi. 两组句子均包含完结情状“吃一个苹果”。其中(la)、(2a)的时态分别为过去进行时和未完成过去时,表达未完整体的语义;(1b)、(2b)的时态分别为简单过去时和复合过去时,表达完整体的语义。在未完整体语境中,情状时间包含参照时间,“吃一个苹果”并未达到其自然终结点,表达未终结(nonculminating)解读;而在完整体语境中,参照时间包含情状时间,“吃一个苹果”达到了自然终结点,表达终结解读。 虽然完整体语义要求完结情状必须达到终结点,但诸多学者发现很多语言的完结情状在完整体语境中可触发未终结义。如(3)-(4)所示,汉语的“写一封信、杀约翰”与完整体标记动态助词“
”共现时可以表达未终结解读,但与其对应的英语却不允准类似的解读。因此很多学者主张将汉语和一些欧洲语言(如英语、法语、德语等)归为两类不同的语言:前者的完结情状在完整体语境中允准未终结解读,而后者则不能①。 (3)a.我昨天写了一封信,可是没写完。 b.
wrote a letter yesterday but I didn't finish it.(Tai 1984:292) (4)a.我杀了约翰,可是没杀死。 b.
killed John but he didn't die.(同上:291) 为了解释这个跨语言差异,语言学家从汉语的特殊性着手,提出两套方案。方案一为语法体假说(Demirdache et al.2017;刘勋宁1988),该假说认为“
”的语义具有特殊性,它是一个部分算子,不要求事件的完成,因此可以触发未终结解读。方案二为词汇体假说(Tai 1984),该假说认为与英语完结情状对应的汉语情状的事件结构不包含自然终结点,因此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完结”情状,在完整体语境中并不蕴含必须达到终结点。 上述研究基本上局限于少数几个语料,并未做更多扩展。单看(3)-(4),似乎可以得出汉英完结情状存在类型差异的结论,但如果扩展语料便会发现,英法语中的某些完结情状也能在完整体语境中允准未终结义,这是着眼于汉语特殊性的理论研究所无法解释的。既然汉语和英法语完结情状都能允准未终结解读,那么在缺乏更多证据支持之下,主张它们分属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似乎显得过于绝对。我们需要对不同语言的终结解读和未终结解读进行更全面充分的审视,这样有助于找到更具有推广性的解释方案,也有助于建立对语言类型的准确认识。本文将扩展现有研究的语料,选取汉语和与之对应的法语完结情状作为研究对象,对它们在完整体语境中的语义做出平行对比分析。 1.2 不同类型的自然终结点 以往探讨汉语完结情状语义的文献还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完结情状可以编码不同类型的终结点。比如“写一封信”编码渐进式宾语终结点,“杀约翰”编码属性终结点。前人研究或者将它们做统一分析(Tai 1984;Koenig & Chief 2008),或者只研究其中某一类终结点(Demirdache et al.2017;李天舒、李行德2019)。除了上述两类终结点,还存在“脚本”(script)终结点,只是未得到理论和实证方面的足够重视。终结点是完结情状语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是否引发未终结解读可能有结构性影响,因此在进入实证研究前,我们首先陈述包含不同类型终结点的完结情状语义的派生机制。 1.2.1 渐进式宾语终结点 当动词短语的事件结构同其宾语的某个与空间相关的物理属性(如体积、面积等)所关联的标尺具有同构(homomorphism)关系时,其中的动词就被称为渐进式动词,宾语被称为渐进式宾语(Dowty 1991)。渐进式动词与有量(quantised)宾语的组合则指谓完结情状。传统分析指出,渐进式宾语的物理属性在抽象标尺上的变化与事件的进展具有对应关系:当变化达到标尺的上限时,完结情状也同时达到其自然终结点,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