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汉语言说动词及其引述表达的研究关注较多的是下面几个方面:1)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编码差异,如方梅(2006)、陈颖、陈一(2010);2)引述边界,如刘一之(2006);3)引述与传信范畴的关联性,如乐耀(2013a,2013b)等。近年来,引述与立场表达的关联性越来越引起学者关注(马国彦2016;方梅2017;王长武2017等)。先行研究注意到,引述语与负面立场表达①之间存在着高度关联。 相较而言,对“说”的研究已较为深入,但是对汉语中以引述形式传递言者负面立场的表达关注较少。我们的考察发现,从表现形式看,有相当一批表达言者负面立场的表达式是基于引语表达的衍生形式,比如:1)引述标记的派生形式,如“说是”(方梅2018);2)引述回应构式(方梅2017;王长武2017等)。 本文进一步考察发现,汉语中负面立场表达与引述的关联性远不限于以往已经讨论的现象。引述表达形式与负面立场表达之间存在着规约化不同的差异,表现为:有些表达形式含有言说动词,后文称为引述词汇的派生形式;另有一些不含有言说动词,其负面解读具有高度的语境依赖——作为应答语出现,后文称为回声话语。其引述内容可见于言内语境——对他人话语的应答性引述以及言外语境——对彼此共享知识的引述。 二、引述词汇的派生形式 引述词汇的派生形式是指由言说动词的引语标记功能进一步派生而来的表达形式,下面主要讨论两类:一类是具有传信功能的“所谓”派生而来的“所谓的”,另一类是由言说动词构成的复合词“说X”。 2.1 “所谓的” “所谓”在《现代汉语八百词》(1980/1999:521)中归入形容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2016:1257)中标为“属性词”(相当于区别词)。有两个义项,虽然词汇解释都是“所说的”,但其中第一个义项的用法是下定义,即“所谓……是指……”;第二个义项才是传信②用法,用特别标注,将说话人的态度“不承认”解释出来。 ①所说的:~共识,就是指共同的认识。 ②(某些人)所说的(不含承认意):难道这就是~代表作? 《现代汉语八百词》的用例中,“所谓”都后接名词。接着需要区分什么条件下会解读为中性表达的第一个义项?什么条件下会解读为含有言者“不承认”态度的第二个义项? 从“所谓”实际出现的句法环境看,有两个特点: 1)信源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即:“(信源+)所谓+引语”。 2)“所谓”后面有时候有“的”,有时候没有。 进一步考察发现,上述两个貌似可自由选择的语境,实际分布上是有条件的: 1)表达言者“不承认”态度的“所谓”,不出现信息来源,如《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例子;或信源为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排斥第一人称。排斥对言者自己话语的引述,即“自引”。 2)与中性表达相比,表达言者“不承认”态度倾向于说成“所谓的”。“所谓的”的引述一般是他引的,即引述他人话语。表现为下面两种形式,主语为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即便主语不出现,也不作自引(即引述自己的话语)解读。 Ⅰ.“他(们)所谓的+引述内容” (1)刘炎焱:就是说,很多人强调说要言论自由,我说,但是我觉得很多人他没有意识到一点,就是说,什么叫言论自由。言论自由首先你要容忍别人对你的不违法的非议。反正我见过很多人,
言论自由,其实我后来听了听我理解就是我必须自由。 马未都:对,然后你不能说我。(《锵锵三人行》)③ (2)李菁:所以我觉得现在我们的社会
价值观就是一个成败观,你有钱了,有权了,你就成功了,就像可能今天有讨论的,比如说在地铁里拍到某个名人了,就觉得人家很失败,你坐地铁胡子拉茬的什么,但是人家为什么不能过自己的生活,我不要过你们认为的那种成功生活,我过我自己想过的生活为什么就不可以呢?但是我觉得现在我们真的就是一个是以金钱,一个以权力来评价人,然后你只要是达到这个目的了,没有手段,你手段是什么无所谓。 窦文涛:没错,你知道吗?自己恶俗也拿恶俗的眼睛看待一切……(《锵锵三人行》) 这两例与《现代汉语词典》中第一种用法在句式上相同,都是定义式的表达,差别仅仅在于这里“所谓”后面有个“的”。 Ⅱ.“你(们)所谓的+引述内容” (3)a.这就是你们
好吃到流水的萝卜,我是不是被骗了! b.你
效率,可能只是瞎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