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中后期纸币控制政策及影响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鸣飞,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 100101)。

原文出处:
历史研究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22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国古代大部分时期主要使用金属货币,但纸币在宋金元明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纸币面额与实际价值脱钩,如不控制发行数量,极易引起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宋金两朝曾依靠纸币分界、定额发行和出钱收钞等称提手段稳定币值,控制流通量;而元代纸币并不分界,长期有效,发行不定额,又因为元朝改变了宋金时期钱钞并行、以钱为主的做法,建立全面使用纸币的单一货币体系,①所以必须采用新方法控制纸币发行量和流通量。

      元朝发行中统钞初期,吸取金末通货膨胀的教训,“诸老讲究扶持,日夜战兢,如捧破釜,惟恐失坠”,发行额较小,用金银做准备金,“稍有壅滞,出银收钞,恐民间疑惑,随路椿积元本金银分文不动”,成功控制了发行量和流通量,“行之十七八年,钞法无少低昂”。②但与南宋的战争全面开始后,印钞量激增,各地平准库的金银尽数被理财大臣运走,“出银收钞”的平准手段无法继续,出现了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情况,故不得不改革钞法。至元二十四年(1287)政府发行至元钞,规定价值为中统钞的5倍,与中统钞并行,中统钞实际上变成用于补充的小额辅币。改革后,印钞数并未得到控制,通胀严重,至大三年(1310)又印发至大钞,价值是至元钞的5倍,次年即告废除。

      元前期钞法中通胀现象极为显著,是学界主要关注的问题。③至大钞废除后,货币系统如何运行,目前看法不一。有学者指出,延祐到至顺年间印钞数得到控制,钞值稳定,没有大幅波动。④然而,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却再次改革钞法,发行价值翻倍的至正印造中统元宝交钞。如果元代中期钞法长期稳定,那么至正十年钞法改革的动机就难以解释。因此,这一观点未被广泛接受。⑤

      元中后期金银本位制崩溃后,究竟采用了怎样的控制纸币数量政策,该时期纸币系统运行情况,及其对至正钞法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一、“钞本”概念辨析

      元代钞法制度中,“钞本”是一个关键概念。通常认为,在元代金银本位制度崩溃之前,钞本指中央政府置于平准行用库中的金银,以兑换的方式平准调控流通的纸币数量。⑥元世祖后期至成宗前期,政府将各地平准行用库中的金银陆续收归中央。大德八年(1304)“平准行用库”更名为“行用库”,⑦说明政府在名义上已放弃金银本位制度。当时有人认为,此后“民间所行,皆无本之钞,以至物价腾踊,奚至十倍”。⑧

      既然金银不再是钞本,而元中后期文献中又屡见“钞本”一词,那么它的含义为何,对此学界有不同观点,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认为“钞本”还指准备金,但其存在形式为何,则众说纷纭。彭信威认为,在金银本位制废除之后,所谓“钞本”仅名义上存在,实际并不参与兑现,只为稳定人心而已。⑨周祥提出,元中后期的“钞本”是以纸币作为本金。⑩刘森同意这一观点,但认为此时“钞本”连年印造,已与流通中的纸币别无二致。(11)第二种观点来自考古发现,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黑城遗址曾出土3张都提举万亿宝源库收到宝钞的大额票据,李逸友将之视为“钞本”,认为是一种大额货币代用券。(12)第三种观点从文献出发,指出“地方平准行用库储备金银渐趋有名无实,‘钞本’的含义亦发生变化,通常指每年印发的新钞”。(13)从文献记载的角度说,第三种观点目前最为合理,但该观点未阐明“每年印发的新钞”为什么会被等同于钞本。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需从元代“新印纸币”如何进入流通市场谈起。王恽《中堂事记》记载了元初发行中统钞时的一系列规定,其中有“在都总库印到料钞不以多寡,除支备随路库司关用外,一切经费虽缓急不许动支借贷”。(14)由此可知,按照元代钞法的最初设计,新印货币不允许直接进入流通市场。

      元初新钞进入市场的方式有三种:第一,最早印发的中统元宝交钞发到各地平准行用库后,兑换之前在各地流通的钱币和代金券,让新币迅速占领市场。(15)

      第二,通过与实物和金银兑换进入市场。王恽提及,初行中统钞印及50余万时,“堂议尝云:‘若印至百万,所获钞息可尽免天下包差。’盖以平准贸易诸物,一岁民间毁废不赀,皆为官息也”。(16)可见平准行用库可用中统钞“贸易诸物”,但主要应该是兑换金银。《元典章》“打算平准行用库”条称:“至元十九年九月,御史台承奉中书省札付:近为各路平准行用库元关钞本买到金银、倒下昏钞、并工墨息钱,不见起纳,诚恐埋没。”(17)可知平准行用库所储金银,大部分由钞本兑换而来。(18)至元十三年,纸币发行量猛增数倍,原因是占领江南后,需要大量纸币与南宋原有货币和贵金属进行兑换。(19)至元十七年在江南推行钞法,废宋铜钱,括江淮铜、铜钱及铜器,因此兑换铜器也是中统钞进入南宋地区的兑换渠道之一。(20)

      第三,通过倒换昏钞进入市场。《元典章》“整治钞法”条和“行用至元钞法”条载有倒换昏钞的详细规定,前引“打算平准行用库”条亦提及各路平准行用库存有“元关钞本”“倒下昏钞”。

      要言之,回收不再行用的旧货币、兑换金银、倒换昏钞,是元代钞法设计中新印纸币进入市场的三种正规方式。旧货币和金银会在一定时间后因兑换殆尽而退出市场,之后兑换昏钞便成为新印纸币进入市场的唯一途径。新印纸币通过兑换进入市场后成为流通货币,而在此之前则被称为“钞本”。

      虽然诸多论著认为元前期“钞本”指置于平准库中的金银,但从史料上判断,即使在“以金银为本”的阶段,尚未进入市场的新印纸币也被称为“钞本”。前引《元典章》“打算平准行用库”条所载“各路平准行用库元关钞本买到金银、倒下昏钞”,以及《元史·食货志·钞法》提到中统五年(1264),“设各路平准库,主平物价,使相依准,不至低昂,仍给钞一万二千锭,以为钞本”,(21)这两处“钞本”所指显为纸币而非金银。至元中期超发纸币,王恽《论钞法》批评政府“印造无算,一切支度虽千万定,一于新印料钞内支发,可谓有出而无入也。其无本钞数民间既多而易得,物因踊贵而难买”。(22)所谓“无本钞数”,根据上下文意,也指未经与民间昏钞兑换而直接用于支付、进入市场的新印料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