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论、经验论还是趣味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应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原文出处:
文艺研究

内容提要:

乔治·迪基除了提出著名的体制论艺术定义,还对“何谓审美”问题做了很多研究,这些研究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迪基以心理距离说、无功利注意说为代表,否定审美态度论。他把审美态度论所讲的距离现象、功利或非功利现象解释为注意力集中问题和体制性惯例问题。他还通过说明审美经验不存在统一性(连贯性和完成性),批评比尔斯利的审美经验论。他钟情18世纪的趣味论,主要因为它是一种保留了客观性成分的主观论。然而,如果如彼得·基维所说,根本不存在作为审美能力的趣味的话,迪基的审美观就会很成问题。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22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艺术与审美:一种体制论分析》的序言中,乔治·迪基谈到他反对所谓的“审美态度论”的缘起。1956年,当他开设美学课的时候,他假定心理距离甚至整个审美态度是我们对艺术和自然进行审美欣赏时必备的成分和基础。当时英美学界的美学导论教材也几乎都是以审美态度与道德、科学、经济等实用态度的对立为开篇,可见相信审美态度的存在是当时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后来,迪基以比尔斯利《美学:批评哲学中的诸问题》为教材,这本书完全撇开了审美态度,把美学规定为元批评,但迪基此时仍然信奉审美态度论。大约在1961年,他使用一本关于审美态度的教材上课,到了期中的时候,他“莫名地感觉到,审美态度的理路在根本上是错误的”①。理论家对理论路径的选择其实不一定是理性的。也许正是这次顿悟决定了迪基对“何谓审美”问题的基本看法。

      从《审美态度的神话》这篇文章出发,迪基开始了消解审美态度论的旅程。在该文中,迪基开门见山地说,他把审美态度视为一种神话。按照吉尔伯特·赖尔的说法,神话还是新东西的时候,常常会做很多理论方面的益事。审美态度这种神话如斯托尔尼兹所说,“在帮助它们摆脱对美及其相关概念的单纯关注方面,对美学和批评曾经是有价值的”,这从审美态度论的口号“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审美态度的对象”就能看出,但“这个特殊方面已经不再有用了,而且实际上正在误导美学理论”②。迪基将爱德华·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和杰罗米·斯托尔尼兹的无功利注意说③视为审美态度论的两大代表。他把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称为强化版的审美态度论,此说把“距离”(distance)用作动词,指一种要么构成审美态度、要么作为审美态度必要条件的行为动作,会使用“它距离化了(或没有距离化)戏剧”之类的句子。后来在《艺术与审美:一种体制论分析》一书中,迪基说,布洛认为距离化是对美的与单纯令人愉快的进行区分的标准,距离化可以把单纯令人愉快的转变为美的。布洛的观点看似是强化版审美态度论,实际上是一种弱化版审美态度论,因为他只把距离化视为欣赏对象所具性质的必要条件,而这种对象性质本身是独立于距离化的④。迪基认为,斯托尔尼兹和维瓦斯的无功利注意说也属于弱化版审美态度论,其核心术语是用作副词或形容词的“无功利”(disinterested),它关注的不是距离化这种特殊行为,而是一种采取了特定方式(无功利)的普通行为,即“注意”(attending)。迪基说,这两种学说的区别可能并不像他所说的那样大,但用语的不同使二者适合分开讨论。

      关于心理距离说,迪基在《审美态度的神话》中先介绍了布洛学说支持者希拉·道森的观点,在审美的时候存在一种可能是刻意做出的行为类型,即“距离化”,并由此产生“被距离化”(being distanced)这一意识状态。迪基说:“问题是:存在一种由‘距离化’所指称的行为或由‘被距离化’所指称的意识状态吗?”⑤迪基的回答是否定的:根本不存在。他说,当幕布拉开,或者我们走向一幅画、观看晚霞的时候,难道我们是被对象的美所吸引,被一种距离化行为推挡开来,从而被引入一种被距离化状态之中了吗?迪基说,他没有理由怀疑自己在这方面属于例外。信奉心理距离说的理论家可能会说,你难道没有在看戏的时候忘记噪音和瞄准器、在看画的时候对墙上的斑点视而不见吗?迪基说,当然是的。但是,如果距离化或处于被距离化状态就等于注意力集中的话,为什么还要引入这些新术语并且谈论某种新行为和新心态呢?心理距离说的理论家可能会进一步说,你难道没有真地让戏剧(绘画、晚霞)出离了日常实用兴趣吗?迪基说,如果我的注意力没有放在戏剧上,而是在想着我妻子,或对工作人员想要挪动那幅风景画感到好奇,那么提出上述问题就是非常古怪的,为什么不直接问我注意力是否集中呢?至于道森所说嫉妒的丈夫离《奥赛罗》距离太近,而沉迷于舞台技术研究的人员离《奥赛罗》太远,“这正好是描述两种不同注意力分散情形的技术性和误导性的方式”⑥。在这两种情况下,注意力虽然是集中的,但都未集中到戏剧上,因而也属于注意力分散的情形。迪基断言,根本不需要引入“距离太远”和“距离太近”这样的术语来描述这种普通的注意力分散情形,它们只会让我们去追逐一种幽灵式的行为和心态。

      迪基的抨击使心理距离说在西方美学界受到极大怀疑,很多当代西方学者都认可迪基的说法,认为心理距离是莫须有的东西。由于朱光潜的引介和阐发,心理距离说可谓中国美学界最熟悉也最认可的西方美学理论之一。所以,心理距离说是否成立,对中国美学界而言是一个重要问题。要讨论这个问题,有必要详细了解迪基是如何消解心理距离说的。不难发现,迪基在《审美态度的神话》中所做的批评有一个缺点,即它并不是直接针对布洛,而是以道森为替身。道森的某些说法给了迪基抨击心理距离说的正当理由。最典型的莫过于道森举的《彼得·潘》的例子,当“彼得”(实为扮演彼得的演员)直接跳出戏剧,对看戏的孩子们说“你们相信仙女吗?……如果相信,就鼓掌吧”,此时就是失去距离的最恐怖的时刻,大多数孩子会跳出戏剧,不少孩子还会号啕大哭,因为魔法消失了。她还认为,这就像“李尔王”(实为扮演李尔王的演员)离开考狄利娅,走到舞台前面说“那些觉得她爱我的成年人,大声喊‘是的’”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