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产论与当代视觉美学的话语生产  

作 者:
张伟 

作者简介:
张伟(1979- ),男,安徽庐江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阐释学研究院教授,云山杰出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及文艺美学。广东 广州 510420

原文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作为人类艺术活动指导性的理论话语,经典艺术生产论提供了审议现代视觉生产的知识框架,西方马克思艺术生产论则推动了现代视觉艺术的具象性思考。作为艺术生产的现代范式,现代视觉的技术导向乃是对艺术生产论“物质观”的现实回应,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加深了对现代视觉消费的检视,而视觉生产主体的身份转向是对艺术生产主客体机制的现代调适,西方马克思艺术生产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则推动了现代视觉艺术的权力想象。对应现代视觉生产的艺术生产论因时代与社会差异所生发的艺术本体内涵的重构以及“虚拟”消费问题构成了现代视觉直面艺术生产论的现代问题域,其反思性构想不仅是创新理论话语形态的现实之需,对构建当代马克思视觉文艺观同样有所启发。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22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21]09-0049-07

      20世纪中叶以来文化生活的衍化无疑以“视觉性”标识最为醒目,这一由技术媒介引发、W.J.T.米歇尔(W.J.Thomas Mitchell)直接将其断定为具有“转向”意义的美学话语,在奠定当代文化发展与日常生活基本样态的同时,也从主观与客观上重构了人类审美世界“视看”与“图说”的双重逻辑。作为现代社会典范的审美景观与文化实践,视觉以及以之形构的艺术生产同样遵从着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依循着人类知识生产及其理论谱系的基本框架,马克思所谓的“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①的判断同样适用于当代视觉生产,而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论断及其形构的理论体系自然有着对标当代视觉艺术生产的自洽意识,体现出指导与判断当代视觉文化及其美学实践的理论势能。在视觉美学日渐成为主流的当下语境中,立足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来审视当代视觉美学的话语实践及其时代性征,探寻当代视觉审美批评的马克思主义向度,这既有助于深化对这一文化实践形态的审美认知与理论观照,同时又将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置于当代文化语境中重新聚焦,在推动理论创新的同时也不断增强其理论意指的自信心与生命力。

      一、艺术生产论及其介入当代视觉美学实践的理论势能

      作为马克思主义对艺术活动颇具指导性的理论建构,马克思是从“精神生产”这一范畴开启艺术生产话语体系的建构之旅。马克思将艺术视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与宗教、家庭、国家、法等一起区别于一般形态的物质生产实践,这为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生产”的提出提供了契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了与“物质生产”对应的“精神生产”范畴,并基于“物质实践”与“精神活动”的关系来探讨这一“生产”样式的客观性。在他看来,“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②。马克思将“精神生产”视为一种“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而政治、法律等不过是这一精神生产不同的表现方式,尽管此时马克思并未提及“艺术生产”,甚至对“精神生产”的内涵也未定格,但作为观念化的生产形态,其理论意指中已然包含了艺术生产的影子。

      “艺术生产”作为正式的理论话语首先出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在这篇并不完善的导言中,马克思对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包括艺术生产的关系做了辩证的思考与阐发,并将“艺术生产”作为精神生产的特定范式固定下来,他指出:“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的阶段上才是可能的。”③在马克思看来,艺术生产作为一般生产的特定形态无疑遵循着生产活动的一般规律,物质生产活动的要素与环节同样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过程中,呈现出艺术生产与一般物质生产的共性结构。在之后的《资本论》中,马克思更是将艺术生产纳入一般物质生产的知识框架,以物质生产的一般规律来衡定艺术生产,揭示艺术生产的一般“物”的属性以及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环境中作为商品生产的价值色彩。今天看来,无论是将艺术生产纳入一般物质生产体例的考察抑或以商品属性衡量艺术生产,马克思跳脱古典艺术创作观视域的理论创见,在揭示艺术本质属性的同时,颇为精准地对标了当下的视觉艺术生产形态,生发出一定的理论回响。

      严格而言,无论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还是《资本论》,艺术生产论并不是马克思着力论证的主体,其相关理论话语的生成更多属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建构的衍生品。然而即便如此,马克思将“艺术”与“生产”进行对接,视其为与“物质生产”对偶的“精神生产”的特殊形式,一方面祛除了艺术被古典美学家视为纯粹心灵产物的神秘色彩,另一方面也对古典经济学家单纯从物的角度考量艺术进行纠偏,在辩证地将高高在上的艺术生产纳入人类社会一般生产体例进行考察的同时,又彰显出这一生产形态不同于一般物质实践的审美属性与价值内涵。

      如果说马克思对艺术生产的论述奠定了这一理论话语的经典形态,那么后续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一命题的思考与阐发则推动了这一理论体系的丰富。马克思艺术生产思想的承继性思考肇始于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其理论考察的基点源于他将文艺视为现实变革以及进行社会政治革命有效手段的理论主张。换言之,布莱希特是从政治与现实发展的需要出发来延续这一话题。在他看来,文艺不仅仅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它本身也是一种生产,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介入,是对社会现实进行变革的一种手段。将文艺视为生产,还因为它与生产力、科学一样是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艺术之所以成为一种生产是因为它自身的生产能力,它与科学一样都服务于人类的生活需要,只是艺术更多服务于人类的娱乐而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