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21)05-0040-09
[DOI]10.16783/j.cnki.nwnus.2021.05.005
19世纪下半叶,狄尔泰(Wilhelm Dilthey)将“体验”(Erlebnis)概念引入哲学研究,引发了欧陆人文学术领域的“经验转向”。在“经验”与“体验”之间,在“说明”和“理解”之间,狄尔泰划分了“严格的”界线,并以之为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的分界线。后现象学家唐·伊德称之为“狄尔泰鸿沟”(Diltheyan Divide),并指出,它“在大部分哲学中、甚至在当代世界中,都已经作为前提而存在。”[1](P63)[2](P140)唐·伊德还采用其他表述来指称这个影响深远的“鸿沟”,如“狄尔泰界线”(Diltheyan Lines)[3](P3),“狄尔泰式的断裂”(Diltheyan Split)[3](P140),“狄尔泰式的区分”(Diltheyan Distinctions)[4](P97),等等。那么,“狄尔泰鸿沟”究竟是指什么?本文结合狄尔泰的相关著述对其做出理论阐述。
一、模式的区分:“经验”与“体验”
西方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一直试图避免对知识的来源做形而上学的回答,他们将知识的唯一来源归结到经验之上。但对经验的讨论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萌芽,只是限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程度,无法对经验做出精确回答。17世纪,伴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自然科学从哲学和神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经验主义与实证主义对经验的讨论下,经验的理性、实证色彩愈加浓厚。狄尔泰认为,无论是经验主义还是实证主义者们,对经验的论述都仅停留在“感觉”“实证”等机械的、破碎的认识中,他们所设想的认识主体的血管之中并没有流淌着真正的血液,或者毋宁说是通过理性的方式对原始的、鲜活的经验进行了稀释。所有的科学都是从经验出发,但是所有的经验都必须与将其生产出来的意识条件和意识脉络联系起来,与我们生命的总体性联系起来。历史学派的研究方式,从对纯粹经验的观察出发,以同情的方式将经验投入到历史进程当中,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生活经验的历史性,但对历史现象的研究仍然脱离了对意识事实的分析,因而也不是狄尔泰赞同的研究方式。狄尔泰认为“只有通过内在经验(Innere Erfahrung)给定的各种意识事实而言,我们才能切实把握实在”。[5](P6)而内在经验与“体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体验”(Erlebnis)是德国思想家在几百年的工作中合力铸造的一个区别于“经验”的重要概念,在此过程中,正是狄尔泰使这一概念最终定型,并用以作为其生命哲学的基础之一。据伽达默尔考证,“体验”一词在18世纪时还根本不存在,其首次出现于黑格尔的一封信中所提到的“我的整个体验(meine ganze Elebnis)”。该词在19世纪50、60年代还很少出现,直到70年代,由于它在传记文学中的频频使用才使得它突然成为了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从词源学角度看,德文词Erlebnis与erleben同源,后者原指“经历”“经受”“亲眼见到、听到”“活着见到”等。体验一词由“经历”发展而来,而“经历”首先指“发生的事情还在继续存在着”。从中可以看出,体验具有一种“直接性”,与那种人们知道但缺乏自身实践参与的实证性知识不同。伽达默尔据此对体验进行定义:“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使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种东西就属于体验”。[6](P90)因此,体验不仅强调亲身经历,也注重从此段经历中所获得的深刻意义,是从已逝的经历中得到延续、重视和意味。
狄尔泰在《体验与诗》中表达了体验的这种双重意义,并赋予该词以概念性功能。狄尔泰的体验概念是从心理学研究中发展出来的,准确地说,是从“内知觉”(Innere Wahrnehmung)发展而来。他在《描述的和分析的心理学的观念》中区分了“内知觉”和“外知觉”,这种区分明显受到了康德的影响。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认为“借助于外感官(我们内心的一种属性),我们把对象表象为在我们之外、并全部在空间之中……内感官则是内心借以直观自身或它的内部状态”。[7](P25)外感官在空间之中,基于主体与对象的二元对立来认识外部空间的事物。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对经验的分析就是基于这种二元对立。这种在认识论范畴中作为获取客观世界的知识的经验方式,也被狄尔泰称为“外在经验”(aussere Erfahrung)。而“内知觉”则被狄尔泰称之为“内在经验”,与“外在经验”相区别。在“内在经验”中,所经历的事物并非作为客体与所经历者相对立,它拥有其“所与”,而“外在经验”面对其“所与”。
“内在经验”与“外在经验”之分,可以视为狄尔泰对“经验”概念的变形,前者有时甚至被当作与“体验”相同的概念。在《精神科学引论》中,狄尔泰将“体验”和“内在经验”两个概念作为同义词使用,“体验与内在经验的存在是不可怀疑的。因为这种直接的知识就是经验的内容,而对它进行的分析就是关于精神世界的知识和科学”。①鲁道夫·马克瑞尔指出:“实际上,狄尔泰的确常常这样处理体验和内部经验(innere Erfahrung),仿佛它们指的是同样的东西”。[8](P134)在狄尔泰前期的著作中,“内在经验”的使用频率甚至大于体验,而在后期的作品中他更喜欢使用“体验”这一术语。英文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单词,通常将其译为“lived experience”。而当体验与其他形容词连用时,英译则通常省略“lived”这一形容词,以避免繁赘。[9](译者导言)但“体验”与“内在经验”事实上并不完全等同,否则狄尔泰也不会使用“内在体验”(inneres Erlebnis)这一概念。体验不同于外在经验,也并不像内在经验那样排斥外在经验。“体验并不限于对我们精神状态的意识,而且包含着我们对外部现实的态度,从而也包含着对外部现实的意识。体验可以结合外部感觉的内容,而内部经验则不能”。[8](P134)体验包含着内与外的关系,因为人类是生理心理一体的“生命关联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