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不断提升党的政治领导力

作 者:

作者简介:
祝灵君,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副主任、教授,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原文出处:
中国领导科学

内容提要:

09


期刊代号:D2
分类名称:中国共产党
复印期号:2022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国共产党能够从百年前50多名党员的小党变成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并且能够始终保持团结统一、步调一致,依然风华正茂、拥有坚固的领导地位,这是世界上任何政党都做不到的,可谓世界政党发展史上的奇迹。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国内外学者探讨总结出诸多成功密码,对中国共产党强大无比的领导力作出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阐释。那么,在所有这些密码中有没有一个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呢?毫无疑问,决定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内外因素非常多,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拥有无比强大的领导力,并获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党的自身建设;而在党的自身建设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政治建设,正是党的政治建设铸就了党统领一切的政治领导力。这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最宝贵的经验,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的根本规律,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把我们党建设好,建设强,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夺取伟大斗争和伟大事业的新胜利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理论逻辑——从“新的政治”观到“讲政治”再到“党的政治建设”

      古往今来,人们对政治的理解五花八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来就是政治的动物,处理城邦之事就是政治;16世纪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认为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20世纪的美国学者大卫·伊斯顿认为政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中国古代的孔子强调“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近代的孙中山先生提出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等等。与古代政治观重视伦理、道德因素或把政治看作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相比较,现代政治观注重政治与“利益”“权力”“权利”的关系,建立起理性政治的逻辑与范式。一般说来,中外的政治观大致可分为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两种。与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相比较,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者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分析工具,提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在阶级社会体现为阶级关系;无产阶级政党在建立新型国家后,人民变成统治阶级,政治是服务人民的艺术,等等。总之,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一种新的政治观,对应着形形色色的旧政治观。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新的政治观,进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之源。1920年5月和9月,陈独秀分别发表《我的解决中国政治的方针》《谈政治》两篇文章,提出具有马克思主义色彩的新政治观:“我们不是忽略了政治问题,是因为十八世纪以来的政制已经破产,我们要站在社会的基础上造成新的政治”;“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1922年7月1日,李大钊发表《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对西方民主政治中“人民”的超阶级含义进行批评,指出“普通所说的平民政治,不是真正的平民政治,乃是中产阶级的平民政治”。“真正的德莫克拉西,其目的在废除统治与屈服的关系,在打破擅用他人一如器物的制度。”陈独秀、李大钊关于“新的政治”观的本质特征大致可以理解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绝大多数人谋解放,把绝大多数人团结起来。由马克思主义新的政治观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把政治属性看作第一属性、政治身份看作第一身份、政治立场看作第一立场、政治领导看作第一位的领导方式,必然强调“讲政治”并永葆政治上的先进性。

      如果说,“新的政治”观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精神密码,“讲政治”就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一以贯之的基本要求。按照列宁提出的“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的著名论断,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并发展了“讲政治”的内涵,即政治是统率、政治是灵魂、政治是大局等观点。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先后发表《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矛盾论》《论持久战》等文章,分析了政治和军事、政治和经济、政治和战争等关系中政治的统领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还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按语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特别强调:“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思想和政治工作又是统帅,是灵魂。”1986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天津时强调:“改革,现代化科学技术加上我们讲政治,威力就大多了。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外国人就是不理解后面这一条。”

      如果说,“讲政治”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的基本要求,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则是强党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政治建设,但作为一个概念,“党的政治建设”首先出现在刘少奇同志在党的七大报告中对“毛泽东同志的正确的建党路线”的评价——“他首先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同时也在组织上进行建设。”1990年印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再次提出党的政治建设。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列举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中提到党的政治建设时强调“制定和执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增强了在这条路线基础上的全党团结”。党的政治建设涉及的领域很多,内涵十分丰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将政治建设目的聚焦在政治信仰、政治领导、政治能力、政治生态四个方面,最终目的是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这个定位与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保持了一致,即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是要坚决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实现党的团结统一。党的政治路线管方向,党的团结统一凝聚力量。如此看来,抓住了党的政治建设就抓住了党的根本性建设,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方向和力量,也抓住了党增强政治领导力的本源和实现路径,抓住了党的领导的关键。

      二、实践启示——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中提升政治领导力

      历经百年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从自发接受马克思主义新政治观,到自觉讲政治,再到自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不断探索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路径,不断提升党的政治领导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并发挥统领作用,取得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显著成就,铸就了党在新时代坚强的政治领导力。党的政治领导力离不开党的政治建设,回顾百年大党的政治建设历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重要启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