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践行教育公平的历程、成就与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兴胜,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宏观政策(北京100032);黄少成(通讯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与实践(湖北武汉430074)。

原文出处: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积极领导开创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将促进并实现教育公平熔铸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一条不断追求教育公平的红线纵贯百年峥嵘岁月,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艰难历程和辉煌成就的生动注脚。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践行教育公平的历程进行回溯与梳理,对于总结促进教育公平取得的伟大成就,厘清党百年来推进教育公平的理念与实践逻辑,揭示教育公平在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更高层次更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意义重大。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1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21)04-0018-10

       DOI:10.14138/j.1001-4519.2021.04.001810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形成了与其他阶级和政党截然不同的政治叙事逻辑和历史运动过程。中国共产党不为短期利益所袭扰,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其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牺牲和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项跨越历史、超越时代、剑指未来的恢弘事业,必须通过青年人一代一代的接力奋斗才能得以实现。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党的事业和青年工作的重要先手棋,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续发展的关键之策、长远之策。促进教育公平则是实现党的教育目标和价值的前提,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崇高理想,也是共产党人始终不懈的历史追求。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教育公平理念及其实践历程

       维护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也是人类社会践行公平正义实践的重要维度,是现代社会科学和教育科学探讨研究的热点议题。无论是作为学术还是政策话语,教育公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育公平,是相对于教育平等、教育正义、教育公正、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对等等一系列概念而言的,一般是指将教育公共资源进行均衡配置的规范或原则,强调教育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广义的教育公平是对教育平等、教育公正、教育正义、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对等等相关概念抽象后的实践原则和价值理念的统称,既强调对教育公共资源进行均衡配置的实践过程,也包含将教育作为召唤良知、统摄善好,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判断,既强调教育的实践原则,也强调教育的本意目的。本文中的教育公平是一种广义的教育公平。

       (一)早期共产党人的“平民教育观”及实践(1919-1927)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不仅开创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同时也向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启发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革命的道路重新思考。五四运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唤醒人民群众政治觉悟、增强人民群众的革命意识,引导他们自觉地投入到革命中来,以他们自己的力量解放自己,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革命道路的必然选择。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平等教育权成为唤醒其政治觉悟与革命意识的前提条件。受制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及教育发展水平,教育公平的完整概念及其严整的意思表达,并没有在党的创始人的话语体系和党的相关文献中专门呈现或提及,但是对广大人民群众享有独立人格与平等教育权利、通过接受教育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理念却成为早期共产党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20世纪初期,在五四运动的浪潮下,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提出让平民享有教育权利和平等教育机会的主张,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平民教育的概念及其观点就此在早期共产党人的革命运动主张中逐步确立,并成为20世纪20年代关于教育公平主张中具有重要份量的历史概念。早在1915年,陈独秀曾撰文指出,教育必须实行“惟民主义”,①即要实行平民教育。李大钊提出教育应本着“庶民”的方向,认为平民教育必须符合劳动人民求得自身解放的根本利益。②邓中夏在1919年3月发起了“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其宗旨为“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自觉心”,其目的在于“教育普及与平等”。毛泽东在1919年7月《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指出,改革“见于教育方面,为平民教育主义”。③与此同时,一批先进知识分子迅速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他们在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同时,肩负起人民群众在思想和教育上彻底解放的历史重任,把教育工作与党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把实现教育公平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并在实践与理论中不断探索创新。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的平民教育观主要通过推动工农教育的实践体现出来。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明确要在所有产业部门成立类似于“运输工人预备学校”“纺织工人预备学校”等工人学校,并强调工人学校应逐渐成为工人政党的中心机构。④1925年中共四大再次明确提出要对工人和农民加强教育,以唤醒其革命意识,提高其阶级觉悟。这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在上海、武汉、广州、济南等地开办了工人补习学校或工人夜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安源路矿工人夜校。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胜利后,工人夜校由最初的60名学员发展成为具有7个分校和1000余人的学校。安源路矿学校前后办学7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教育的成功实践,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斗争服务的一次成功尝试。在农民教育方面,1922年澎湃在广东海丰县各村开办了农民学校,对农民开展教育,农民子女免费入学。根据统计,在海丰县县城附近就有“与教育绝缘的儿童,有五百余人得以读书了”。⑤从1924年1月到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各地举办了农民讲习所,毛泽东同志担任农民运动讲习所第六届主任期间,实际主持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农民讲习所关于农民教育活动的实践,成为毛泽东等一大批具有共产主义信念的革命人士践行平民教育理念的重要场所。平民教育观的倡导实践,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维护了平民教育权利,打破了少数人独占教育的特权,使普通平民获得了文化知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