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175(2021)02-0026-10 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殊组成部分,是对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关于两岸命运共同体论述的继承与发展。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特别强调“大陆和台湾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其后又在不同场合多次深刻阐释这一理念。两岸同胞同祖同根、血脉相连、文化相通,两岸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揭示了两岸同胞共同的前途与命运,提出了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国家统一进程时必须要研究与回答的重要命题。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由于李登辉以及民进党执政当局不断鼓吹建立以“台独”分裂为内核的“台湾命运共同体”意识,致使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受到诸多挑战。只有推动“台湾命运共同体”化“独”向统,与两岸命运共同体相对接,并使之成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真正实现两岸心灵契合,并为祖国统一奠定坚实民意基础。 一、两岸命运共同体的不同解读 在既有政策论述与学界研究成果中,各界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理解与阐释并不完全一致。大陆学者李鹏认为,两岸命运共同体研究迄今所讨论的一个重点是“两岸已经成为命运共同体,还是说两岸现在尚未形成共同体,或者是不完整的共同体,从而需要去重新建构或完善成一个完整的命运共同体。”[1] 目前,大陆现有政策论述主要偏重于阐述两岸命运共同体已然形成。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刘结一曾多次为文认为,“两岸已经形成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而且“两岸同胞合作日益广泛、交流交往日益密切、彼此心灵更加契合,两岸命运共同体成为日益生动的现实,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化两岸融合发展进而迈向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民意基础。”[2]刘结一还进一步分析广大台胞的切身感受,认为两岸融合发展走深走实,受益面更大、获得感更多、同胞亲情更深,“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休戚与共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体现,必将汇聚起共同迈向和平统一的伟力。”[3] 梳理学术界的文献资料,可以发现涉台学者专家的研究又大多集中在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与“形成”等问题上。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朱卫东认为,“政经分离”“只经不政”的做法不利于两岸建设共同家园,“应实行文教先行、政经同步的政策,使之相互作用、相辅相成,逐步形成两岸命运共同体。”[4]10台湾学者张亚中认为,学者们要探讨的问题应该是“如何建构两岸为一个真实的命运共同体。”[4]85大陆青年学者王茹认为,两岸民众“会在日常交往的点点滴滴中汇流成血脉相连、荣辱与共、互信互赖的命运共同体。”[5] 上述观点表明,关于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论述是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的。概括而言,其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血缘、历史、文化意义上的命运共同体。继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十三亿大陆同胞和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后,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又再次强调“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理应相互关爱信赖,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共同享有发展成果。”两岸同胞不仅血浓于水、血脉相连、打断骨头连着筋,而且历史一脉。从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看,台湾的光复、抗战的胜利,便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台湾光复的历史也无可辩驳地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同胞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从文化相承角度看,两岸同胞共铸中华文化的“根”与“魂”,共同传承中华文化,为两岸命运共同体打下深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烙印。因此,两岸血缘的、历史的、文化的命运共同体其来有自,毋庸置疑。 二是作为共同理念层次的两岸命运共同体。百度百科这样解释“理念”一词:人类以自己的语言形式来诠释现象——事与物时,所归纳或总结的思想、观念、概念与法则,称之为“理念”。两岸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为消弭两岸由于思想观念差异、社会制度对立、生活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冲突提供了基本路径。特别是2013年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反复阐述这一理念,目标就是要推动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不断增强,扩大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认同,使之成为两岸共同价值。作为两岸的共同理念,两岸命运共同体目前尚未被台湾民众完全接受。特别是在涉及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台湾前途等敏感问题时,两岸双方“命运与共”的理念与现实仍存在很大落差,亟待弭平。 三是不断建设意义上的两岸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实践表明,两岸命运共同体并非只是一个静态的、理论的概念,或者只是一个共同愿景,而始终是一个现在进行时。因此,2015年5月习近平在与率团来访的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会面时,首次发出了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应“携手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作为习近平对台工作论述的新主张,“携手建设”就是希望得到对岸的积极呼应,从过去的单方建构向双方合作发展,从而进一步完善与深化既有的命运共同体建设。这表明两岸命运共同体已不再仅仅是血缘的、历史的、文化的或理念的,而是处在一个不断建设的动态过程中。翌年,这一论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们将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同台湾同胞共担民族大义,共享发展机遇,携手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进一步将“携手构建”明确为政府对台工作的重点。党的十九大后,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大陆先后发布实施《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的“31条”“26条”,以及《关于支持台湾同胞台资企业在大陆农业林业领域发展的若干措施》的“22条”,持续出台一系列惠台利民举措,让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为台湾同胞谋福祉,大力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充分彰显了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活力。与此同时,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积极扩大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促进心灵契合、增强民族认同,使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也获得了强有力的精神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