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1)03-0064-09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题,意识形态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吸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意识形态的认识成果,从“破”和“立”两个维度出发,对意识形态建设进行探索,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作出了重要贡献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际,他又在“以苏为鉴”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作了深刻反思,力图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之路。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向发展看,这些思考和探索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以往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多从后见设论,循逻辑思路演绎展开,而使其中的阶级斗争成分和毛泽东个人的主观因素特别凸显。例如,认为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建构,主要在于论述了意识形态斗争的长期性,指出思想批判的方法和对象,提出坚持“双百”方针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②;或认为毛泽东提出“关于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问题的重要理论”,这既是他的最大理论贡献,也是其最大失误之处③。不过,如果不带成见地全面梳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相关文献,并关注他所在时代面对的主要问题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会发现他的相关思考和建构既与当时及之前的苏联有所不同,而且其中的许多真知灼见和实践智慧仍为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坚持,历久弥新,因此非常值得去蔽求真,以发掘彰显。 一、明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性所在,奠定建设必要性的认识基础 如何认识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关系密切,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未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苏共二十大期间的秘密报告表明,斯大林和赫鲁晓夫在这方面的认识均有误区。斯大林错在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即当苏联社会已到了“用和平的方法来保护生产力”的阶段时,斯大林“在思想上却没有认识这一点”,仍然通过“粗暴方法”解放生产力和解决思想问题④。赫鲁晓夫则错在未能足够重视意识形态之功用,全盘否定斯大林的价值判断,在逻辑上必然造成彻底否定斯大林时代社会主义事业,以致引起苏共党内和国际社会主义阵营的思想混乱,资本主义阵营的西方列强也趁机掀起反共风潮。事实证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存亡,不可小觑。为避免重蹈苏联覆辙,毛泽东以斯大林和赫鲁晓夫的错误为戒,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条件展开思考和探索,力图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通过探讨,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性的新认识如下: 首先是人民内部性,即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性质根本变化,从而改变私有制下统治阶级应对社会矛盾的惯常用法。鉴于苏联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方面暴露的问题及其对“波匈事件”的影响,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过去被尖锐的敌我斗争所掩盖的“人民内部矛盾”愈发“被人们注意”⑤;人们的思想观念因此要有相应的转变,不要“在社会矛盾面前缩手缩脚,处于被动地位”⑥,即不要惊诧或纠结于社会主义建设中是否存在矛盾和发生错误,而要正视这些矛盾并尽可能避免再犯同样错误。为此,一方面要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否认存在矛盾就是否认唯物辩证法”,斯大林的错误在于他长期不承认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矛盾;另一方面,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难免会出现错误,因为“实现共产主义是空前伟大而又空前艰巨的事业”,而在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或刚刚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搞社会主义,共产党人可以说是走在前无古人的道路上,在探路的过程碰壁犯错在所难免⑦,关键在于尽可能不要重复前人的错误。 为解决这一问题,毛泽东认为,作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在工作作风和工作策略方面都要有相应转变,这种转变主要通过思想观念方面的整风加以达成⑧。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之前的以敌我矛盾和阶级矛盾为主,转变为以人民内部矛盾为主。因此,过去那种急风暴雨式的群众性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广大党政干部不仅不能混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而且应当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明白对于思想性质的问题、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⑨。 其次是批判性,即要对作为批判的武器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清醒认识和足够重视。斯大林时代在某些方面客观上恶化了意识形态建设的声誉,赫鲁晓夫时代则在主观上淡化了意识形态的色彩。长期以来,人们为了抑此扬彼,将赫鲁晓夫以及部分西方学者对斯大林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全盘否定指称为批判性,而将斯大林时代对形形色色思想流派的批判以及毛泽东时代意识形态的破旧立新用“斗争性”加以概括。这种区分实则预设了“批判性”的积极正面形象,以及“斗争性”为残酷落后的标签。其实,问题不在于是否具有“批判性”和建构性,而在于批判什么、建构什么、这种批判和建构与历史潮流方向是否一致。为此毛泽东谈到了他对意识形态批判或维护建设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