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的国家审计角色定位及作用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莉,朱琦,天津商业大学会计学院天津市审计局

原文出处:
财会月刊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21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金融危机持续的负面影响,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蔓延,加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全球经济低迷且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模式经受了严峻考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家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自觉服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依法全面履行监督职责,自形成以来,尤其是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国家审计在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出“查病、治已病、防未病”的常态化“经济体检”功能。

      然而,对国家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需求与实务中的审计职责范围一同呈现出扩张趋势,“不堪重负”的国家审计难以集中于专业特长,这并不符合当前经济环境对审计人员的新要求。国家审计人员不可能是所有方面的专家,更不可能在有限的资源内无限拓展自己的职责范围。《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强调,“审计机关不得超越职责权限、超越自身能力、违反法定程序开展审计,不参与各类与审计法定职责无关的、可能影响依法独立进行审计监督的议事协调机构或工作”。在2021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侯凯审计长提出未来审计工作应“聚焦主责主业”,这进一步引发了实务界和理论界对国家审计主要职责、主要业务以及其在监督体系中应发挥何种作用的关注。

      伴随着审计实践的不断发展,我国学者对国家审计的认识不断深入,从强调审计是对经济的监督、控制扩大至国家治理的免疫系统,又逐渐向经济监察回归。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明确指出“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审计“经济体检论”,引起学界对国家审计在新发展阶段功能的探讨。在新发展阶段,国家审计的功能拓展为监督、保障、制衡、反馈、治理、揭示、预警、抵御、界定、评价、问责、建设、建议、督促等。关于新发展阶段下国家审计作用的研究,晏维龙、庄尚文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要更注重促进公平和效率的统一,从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冯均科认为,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的原则为新时代发挥国家审计作用的范围、力度、效果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外对于国家审计作用的研究通过历次审计组织大会的宣言彰显出来:2013年第21届世界审计组织大会通过的《北京宣言》强调了最高审计机关在提高公共行政效率、增强透明度和强化问责制方面的作用,肯定了最高审计机关在维护国家财政安全、促进国家良治方面的重要作用。2016年第22届世界审计组织大会提出“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在推动所在国家和地区提高效率、问责、效益、透明度,更加有效地使用公共资源造福人民,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2019年第23届世界审计组织大会以“最高审计机关在实现国家优先事项和目标的作用”为主题之一展开探讨,主席Kudrin强调,“公众对公共机构的信任正在持续下降,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应该通过信息分享和审计工作的开展,努力扭转这一趋势”“对公共资金的有效和合法使用进行独立评价可以极大地影响公共行政质量”。

      伴随着国家审计功能定位从“经济警察”向“经济体检”的转变,学者们已经认识到国家审计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对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亦体现在改善国家治理的问责制和效率、为国家的长期目标做出具有贡献的专业战略知识、识别重大体制机制缺陷、监控国家治理体系风险及重塑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等方面。但鲜有文献关注“新发展格局”这一概念,以及国家审计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及作用。在新发展阶段,基于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对国家审计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国家审计如何通过自身的职业特长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提升对国家治理体系的参与度?国家审计应如何通过自身内容体系的完善和未来职责领域聚焦发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这些已经成为应予以正视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理论阐述及实务探索有利于审计机关聚焦核心职责,发挥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功能,并在关键领域进行组织方式的改进、内容体系的完善及专业胜任能力的提升,为国家审计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更好地发挥应有作用提供理论支撑。

      二、新发展格局对国家审计的新要求

      1.新发展格局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审计机关要站在政治高度,对应新发展理念谋划审计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并能够经常对表对标,及时校准偏差。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的要求为审计人员带来挑战,甚至很多审计人员已经感到力不从心。在新发展阶段,审计人员需要有迅速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持续学习能力,还要具有系统思考能力、创造性地识别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近年来,伴随着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在实务中的发展,国家审计逐渐由事后审计向事前、预防性审计发展,更加注重风险分析并更早地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对于审计主体层面,以审计专长为中心,以审计分析与判断的机器学习为重点,以审计流程、审计风险控制、审计成果运用中的数据挖掘技术为工具,通过智能化平台运营,依靠审计个体对组织数据化运营的参与,创新、高效地实现组织内外各方的需要和目标,达成审计管理的智慧化,实现审计资源配置的均衡。

      2.新发展格局对审计手段的要求。利用大数据技术推行智慧审计,逐步实现“参与式审计”,不但要跟踪资金发放、使用路径,还应通过“实时”方式推进信息及时传导,应对敏捷治理机制,缓解舆论压力,提升人民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在审计立项过程中,通过智能推送,辅助审计机关年度立项计划科学决策;在实施方案过程中,利用智能推送,辅助审计小组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锁定审计重点,科学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带着问题进行审计;在审理过程中,辅助审理人员对审计全过程质量管控,随时检查审计项目进度及审计质量,并通过问题定性智能联想,辅助审计人员拓展审计思路和确定疑点线索;辅助领导或审计组长随时掌握项目进度,合理增减审计人员,为科学组织管理提供辅助支持;智能组织闲置审计人员,辅助审计机关随时掌握审计人员闲置情况,对于政府临时交办的任务能够智能组织、科学分工;在审计报告阶段,通过智能查询提高审计报告的标准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