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迎来全新的发展局面,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贯彻实施下,高等教育呈现蓬勃生机的发展势头。根据《全国普通高等本科科学教育质量(2019年度)》报告指出,在教育部的全面部署下,高校办学成果的配套激励政策措施也在颁布后紧密实施,促进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样,绩效审计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校教学及科研支出方面逐步加强了绩效审计工作运用。可以说,高等院校的建设方向与绩效审计的本质追求是不谋而合的。绩效管理在审计活动中的分类为内部审计,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同传统审计工作的原理相同,两者都是通过对经济主体进行独立的考察,都是需要依照相关法律政策、规章制度,按照一定的经济要素,结合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而绩效审核相较于传统审计工作的优势在于在实施走访观察、审阅查看、计算分析等传统审计步骤方法后,创新融入调查研究和电子统计分析技术,将审计结果与所设定的既有标准进行深度比较,最后分析汇总审计结果,供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客观判断。绩效审计能够优化高校公共财政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高等院校执行重大项目时予以及时反馈与跟踪,为高校人才队伍培养、科研经费使用、学科建设、固定资产管理,薪酬分配等具体事务上提供有力支持,绩效审计能够有效助推高等院校高质量发展,激发出办学特色与办学活力。由此,绩效审计具有促进高校不断向前向上发展的现实意义,高校管理层与决策层应该深度思考,在管理过程中应当把绩效审计作为提高管理层内部控制水平作为切入点,将其落实到位,并突出其对于经济、效果、效率效应,助推高校发展。 二、高校实施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一)绩效审计革新高校传统审计工作理念 我国迎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要全面提升区域发展和国家兴教战略能力。高等院校是科教兴国与人才培养的重要领域和孵化基地,应自主承担起我国人才培育的重任,以卓越的前瞻意识带动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教育财政预算支出规模连年增加,使得高校有较为宽裕的财政资金提升办学能力,同时,许多企业也主动同高校进行“校企联合”,加强高校与企业及事业单位的经济、科研活动方面的财力支持。国家教育投入规模日渐增加,高校在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譬如,高校如何合理进行教学资源的配置,如何对公共责任进行回应,这都离不开内部与外部的监督。绩效审计作为较为独立的一种监督手段,通过定期开展审计工作,对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活动和经济业务进行全面监督管理。具体来说,绩效审计通过审查相关账目资料对财务收支与经济业务进行独立性判断,在合法性、合理性、效益性这三个指标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帮助高校有效规避财务风险,提高高校在教育资产与教育经费上的合理配置比例与利用率,通过绩效审计报告提升高校管理水平、资产资金等资源使用效益。可见,高校在深入贯彻执行绩效管理理念时,更要强化绩效管理理念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监督作用。 在审计工作发展进程中,对高校的监督管理手段主要是审计部门实施的专项审计,专项审计在国家审计中依旧占据主导地位,主要是根据《审计法》及其十四号条例对审计对象的资产、负责、损益进行审计监督,专项审计对于账务的审查拥有优势,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忽视其存在的弊端。例如,审计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绩效审计能够结合走、访、看、听等诸多环节来进行高校审计评估工作,深度切入高校经济活动本身进行资源配置考察,进而降低专项审计中信息不对称的干扰。绩效审计由原来以纠错为主要功能向预防、抵御功能发展,绩效审计能够评估高校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是否具有效率,已经不再就单一方面对高校财务规范性、财政资金支出的合法性进行独立审查,绩效审计通过工作内容的延伸,将高校内控风险体系是否完善、高校重大项目的建设是否符合政策要求、是否存在专款它用、高校各个部门人员是否尽职工作等纳入审核评估工作。因此,绩效审计不是单一的过程,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能够充分评估判断、总结高校建设成果,对高校各项指标进行审核,从高校项目实施数量、实施质量、建设成本、开展时间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虑,查找出管理的薄弱环节,对经济风险进行规避,对于廉政风险进行预防,最终的目的在于促进高校发展,让高校在自身发展中不断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提升。 (二)绩效审计在高校建设中发挥监督功能 高校要倡导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地进行绩效管理,这就要求高校对绩效审计管理理念进行全面把握,并将一以贯之于高校审计工作之中,同时,这也是规范监督管理运行的重要手段。高校发展建设需将绩效审计的过程与结果相互关联,这不仅能够健全财政资金使用的约束机制,还能完善高校管理内部结构,促进高校平稳运行。当前,高等院校应该重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绩效审计以内部控制为基础,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在完成绩效审计报告反馈时,可以引起管理层的重点关注,有助于引领高校强化绩效评价理念,加快绩效审计在高校管理领域的全方位覆盖,为实际性审计和其他业务指明方向。 201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实际财政资金使用超4000亿元,相对于2017年,经费支出增加300亿元,中央财政经费作为高校主要资金来源,经费预算与支出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在建设管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社会公众仍然对于高校经费投入使用存在普遍关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事项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在短期内难以被公众所直接感知,这也反映出了高校的建设、投入与产出与公众的期待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实际上,部分高校的教育经费支出确实存在管理不善,在使用中存在各种违规等问题。比如,我国某5所部署高校就曾受到过审计署的点名整改,整改问题多达20项,其中主要就包括了:违规开展招投标、领导层违规持股、违规使用或挪用经费、财务科目设置不规范等。面对社会公众的期待,高校应该以卓越的科研成绩与培养相应的社会领军人才作为真切的回应,并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对于科研经费、教学经费等各项经费进行合理的规范与有效的使用,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真正着眼于当前国家形势的需求,为中国科技创新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而绩效审计就能对高校财务管理、经费支出进行经济、结果、效率的综合评估,保障学校经济、科研、教学活动的合法、合规和有效性,使得高校调整适应“花钱必问效、问效必问责”的新环境新要求,也有助于高校集中力量,以最少的费用支出争取产出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