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性形态(evaluative morphology)是由Scalise(1984)基于意大利语表示指小(小称,diminutive)、增量(指大/大称,augmentative)、贬化(pejorative)、褒化(ameliorative)等的词缀提出的。Scalise认为这类形态是既不同于派生也不同于屈折的“第三类形态”。Beard(1995)把指小、增量、贬化、喜爱、表敬等归入特殊的派生,称为“表达性派生(expressive derivation)”,也就是将评价性形态归为派生;此后一些学者从类型学视角对评价性形态做了广泛调查(Grandi &
2015)。我们认同Beard(1995)的观点,认为评价性形态可以归入派生,因为从整体上看,它更符合派生的特征。本文采用“评价性形态”这个术语,因其表义更为显豁,在文献中用得也更为普遍。董秀芳(2016a:35-38)指出表达性派生在汉语词法中具有凸显性。其实,不仅汉语中评价性形态凸显,整个汉藏语系语言中的评价性形态都比较凸显,在名词、形容词和动词上都有体现。本文主要讨论汉藏语系语言评价性形态的表现形式及功能。 一、名词的评价性形态 (一)“阿”词缀
“阿”词缀在汉语中出现得很早,最初也是构成亲属称谓名词。例如: (1)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东汉]蔡琰《悲愤诗》) (2)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枝歌》) (3)阿爷无大儿。([北朝]民歌《木兰诗》) (4)阿姨欲去何处?(南朝[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四五) “阿”除了可以用在亲属称谓上,还可以用在人名、姓氏及排行上。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二·阿》引:《隶释·汉肴坑碑》阴云:“其间四十人,皆字其名,而系以阿字,如刘兴阿兴、潘京阿京之类……”;《抱朴子》:“弥衡游许下,自公卿国士以下,衡初不称其官,皆名之云阿某……”。可见,汉代时,前缀“阿”使用得很普遍。宋代王楙的《野客丛书·卷十八·王胡之字》:“……阿之一字,顾所施用,有缀以姓者,有缀以名者,有缀以字者,有缀以第行者。缀以姓如阿阮,缀以名如阿戎,缀以字如阿平,缀以第行如阿大……” 在发展过程中,“阿”的分布进一步扩大,可以用在代词前。例如: (5)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三国志·蜀志·庞统传》) (6)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李白《相逢行二首》) (7)水谓茶酒曰:“阿你两个,何用忿忿?”(《敦煌变文集·茶酒论》) 到了当代汉语普通话中,“阿+名词”从“词缀+词根”构成的派生词法形式发生了词汇化(lexicalization),变成了词汇形式,“阿”的能产性消失,“阿姨”是普通话中剩下的个别常用的带“阿”的形式。在一些南方汉语方言中,“阿”还保持了词缀的地位,如吴语、广东话等(Chao 1968)。在闽语莆仙话中,“阿”使用比较普遍,甚至扩展到动词上(蔡国妹2011)。 “阿”的词缀用法也收入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但注明了是方言用法:“〈方〉前缀。①用在排行、小名或姓的前面,有亲昵意味。②用在某些亲属称谓的前面。”如果按照历时的产生顺序来排列义项,②应该排在第一位,但①在共时的能产性更强一些。 不少学者对汉藏语系语言中词缀“阿”的性质和来源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孙宏开1984;杨天戈1991;竟成1994;汪大年1997;黄树先1997;黄树先、郑文锦1998;陈宝勤2004等)。孙宏开(1984)认为“阿”词缀很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人称亲属称谓词头的遗留,是由人称代词演变而来。我们认为这个推测是可信的②。如果采用孙宏开(1984)的观点,我们就可以推断“阿”在汉语中的演变可能经历了以下词法化(morphologization,也可称为“形态化”,是语法化中的一类)和词汇化相继的历时演变过程: ①第一人称代词+亲属称谓(短语)>②词缀+亲属称谓(词法化)>③词缀+亲属称谓、指人专名、排行和代词(扩展)>④不可分析的词内成分(词汇化) 在以上的演变链条中,从阶段①到阶段②是词法化的过程,代词变成了词缀;从阶段②到阶段③是扩展的过程,词缀的搭配范围扩大;从阶段③到阶段④是词汇化的过程,词缀的能产性消失,功能模糊了,变成了意义上不可分析的词内成分。 从以往研究看,对于“阿”的功能存在认识分歧。竟成(1994)列出了对“阿”的功能的三种观点:①表示亲密(孙宏开1984;朱建新1984等);②加重语气(转引自黄树先、郑文锦1998);③主要在于使词双音节化(戴庆厦1990:56;竟成1994等)。我们赞同第一种观点,另外两种观点都不合适③,表示亲密才是“阿”词缀最初的使用动因与核心功能。孙宏开(1984)指出,从今天仍然具有人称领属词头的部分藏缅语来看,领属词头来自单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缩减形式或变式,可以加在亲属名词及普通名词前;名词加人称领属词头以后,除了表示各人称领有的语法意义外,还表示说话者对该人或动物或其他事物带有尊敬、亲昵、认为其可爱、赞许或亲切的感情。比如,表示长辈亲属的称谓名词,加词头后带有尊敬或亲切的感情;表示晚辈亲属的称谓名词,加词头后带有赞许、亲昵的感情;表示其他事物的名词,加词头后则带有内心喜爱的感情。清李调元《方言藻·卷上·阿》:“阿,南人称阿,犹北人称老。如白香山诗:常被老元偷格律,是也。”“老”也是表示亲近意味的词缀(董秀芳2016a:34),如“老张”“老三”等,一般只能用在熟识的人的姓或排行的前面。“阿”与“老”功能相同,应该也是表示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