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定性及句法地位问题再议  

作 者:

作者简介:
庄会彬(1977-),男,山东临沂人,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形式语言学,E-mail:huibinzhuang@aliyun.com(山东 威海 264209)。

原文出处: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具有特殊的句法和意义,有别于“”。从CP分裂假说探究,“”作为限定成分,占据FinP的中心语位置,用以标记小句的整体状态。小句中的否定标记“不”并不影响“”的出现(但会影响“”的出现)。“”之所以最终出现在句尾,是IP提升至[Spec,FinP]的结果,目的是实现句调。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1 年 10 期

字号:

      学界讨论“了”,通常将其一分为二:第一种是词尾“了”,出现在句子内部,动词之后(尤其动词和宾语之间,或插入离合词内部),记作“”。如:

      (1)张三昨天去了北京。

       (2)张三吃了一大碗米。

      第二种是句尾“了”,通常出现在句尾(尤其宾语或补语之后),记作“”。如:

      (3)张三昨天去北京了。

       (4)张三吃饭了。

      除此之外,有些学者出于研究需要,还区分第三种“了”,它出现在动词之后,同时也出现在句尾,可记作“”。如:

      (5)张三哭了。

       (6)张三睡了。

      

      (7)——小王,吃饭了没有?

      ——吃(饭)了。

      (8)——我先去洗澡了,洗完澡还要赶论文。

      ——那好吧,我晚一会儿再洗。这会儿人太多。

      第三,跟否定标记“不”连用时,两个“了”也存在较大差异。语言事实表明,否定标记“不”可以与“”共现,而不能与“”共现。如:

      (9)a.张三吃了饭。

      b.*张三不吃了饭。

      (10)a.张三吃晚了。

      b.张三不吃饭了。

      鉴于“”的诸多特点,有必要进行探讨。当然,在此之前必须先回顾以往对“”的定性以及对其句法表现的解释。

      1.前人研究

      

      (11)(室友A对室友B说)既然你不着急洗澡,(那)我就先去洗澡了。

      (12)(室友A对室友B说)昨天你不着急洗澡,我就先去洗澡了。

      例(11)表示即将进入小句所描述的“洗澡”状态,然而例(12)却有所不同,该句有一个时间参照点“昨天”,也就是说,站在昨天的时间点上来看,即将进入“洗澡”的状态,而站在现在这个时间参照点来看,这一过程应该已经完成。“同一个成分兼任相互对立的两个功能,在各种语言中非常罕见。”③理论上而言,这两种功能应该能借助某种条件统一,而把参照时间纳入,即由“”标记“在参照时间(这里最大的可能是说话时间)该状态已经是事实”④恰是满足这一要求。不妨看一个例子:

      (13)(室友A对室友B说)刚才你一直磨磨蹭蹭不洗澡,我就先洗了。

      显然,(13)只存在一种解读,即“我”已经洗完了,而非“我要先洗”。税昌锡、胡云晚(2020)一文还给出这样一组例证:

      (14)a.经他这么一说,大家才有说有笑,高高兴兴地吃饭了。

      b.我给你1200元,你都请谁吃饭了,给谁送礼了,咱们一块到法院认认人。

      文章指出,“吃饭”是有起始、有持续、有完结的活动过程,例(14a)中的“了”标示起始事态,例(14b)中的“了”标示完结事态。但若把参照时间考虑在内,两者亦可统一,即陈述(14a)之时,对陈述者而言,“大家有说有笑,高高兴兴地吃饭”这一状态已成事实;同理,陈述(14b)时,对陈述者而言,“吃饭”“送礼”已成事实。

      另外,石定栩、胡建华(2006)的方案不宜应对“没有”既可以否定“”,又可以在既定的参照时间之内否定“”的事实,如例(15)、(16)。从而只能把部分“”(如〈15〉中的“了”)视为异己,以“”命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