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农业生产中南北方农民维持生存用工量的比较

作 者:

作者简介:
马烈(1989- ),男,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史;李军(1976- ),男,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史(北京 100083)。

原文出处:
中国农史

内容提要:

近代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问题一直是经济史研究的重点,但目前的研究多侧重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整体研究,尚缺乏某一具体层面的探讨。本文从农业生产“南稻北麦”的基本格局出发,在利用近代农业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将南北方农民通过生产获得维持自己家庭生存的粮食所需的用工量进行量化比较,结果发现南方农民相较于北方农民花费更少的用工量就可以生产出自己家庭所需的粮食,从侧面证明近代南方农民的生活水平总体高于北方。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21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S-09;K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4459(2021)03-0084-10

       关于近代中国农民生活状况已有很多学者进行过研究。整体上,学者们认为入不敷出,食物费用占到了生活费用的绝大多数是主要特征,并且整个近代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存在大幅度的提高和改善。具体到南北区域,虽农民的生活都较为贫困,但南方农民的生活水平要较北方更高①。

       鉴于农业生产是农民生活的核心内容,而用工量的多少又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的福利水平,据卜凯1929-1933年的调查,中国农民各种食物总体自给率达75%,谷物类食物的自给率则更高②。由于农业生产主要是供农民自己消费,农业产品更是农民最主要生活资料来源,在农民所有生产活动中占据最主要的地位。故本文以农民的农业生产活动为研究对象,从南北方对比的角度对近代中国农民农业生产的用工量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拓展近代农民生活的相关研究③。

       一、近代中国农民生活状况与基本粮食需求量

       (一)近代中国农民的生活状况

       近代中国农民的生活整体上较为贫困,被称为“生存线上的边际小农”④。清代道光年间的大学士卓秉恬曾上奏:“民间终岁勤动,仅足供上下两忙之费而无余。是以虽值屡丰,不免冻馁。”⑤日本汉学家冈千仞描述华北地区:“家屋至陋,埴土成瓦状,曝之天日,积为四壁,高丈五六尺,葺以茅茨。贫窭者束麦稗为屋,表面涂泥,仅蔽风雨。”⑥甚至在一些较富饶的地区,农民的生活也依然贫苦,如一年三获的扬州,德国人李希霍芬的日记中写道“当地人穿的相当破烂”⑦。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农民生活较为贫苦,几乎也没有任何的生产剩余。

       民国时期的大量社会调查也反映了这一情况。从衣着来讲,农民衣着较为褴褛,如河南南阳“一般农民们底衣一看总是破烂不堪”⑧,安徽合肥“农民衣服多系破旧不堪,无力购换,一衣可用数年之久”⑨,云南大普吉村“衣服褴褛不堪的占40%”⑩。从饮食来讲,农民的粮食较为粗糙单调,如河南洛阳“他们一年四季很少有吃菜的机会……那么每家门口但见老小各持面汤一碗,手握馒头一个,大嚼特嚼”(11),湖南长沙“乡民每日三餐,既感不济,乃改食廉价食品,勉求一饱”(12),江西赣县“普通农民都以白米为主,也兼有吃红薯,芋头者”(13)。从住房来讲,农民住宅也较为简陋,如黄河流域“多数住的是土墙败屋、草棚、茅舍,湫隘昏黑,无空气光线可言,人畜杂居不以为怪”(14),湖南衡山县“大多数的房子都是土砖和稻草的,火砖瓦屋建筑的很少”(15),江苏省昆山县“房屋多覆以茅草,墙则用砖……窗小而少,故空气颇不流通”(16)。

       恩格尔系数是经济学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关永强整合了58项(即58处不同地区,南方39处,北方19处)民国调研数据,计算了1922-1946年间南北方多个省份农民的恩格尔系数。据其计算,恩格尔系数最高者是1930年调查的河北清苑农家,为79.2%;最低者为1932年调查的南京城内农家,为37.05%(17)。各处恩格尔系数分布区间及占比如表1。

       表1 全国南北方58处恩格尔系数分布区间及占比(1922-1941)
恩格尔系数40%以下40%~50%50%~60%60%~70%70%以上
地方数14212111
百分比1.72%6.90%36.21%36.21%18.97%

       资料来源:关永强:《近代中国的收入分配:一个定量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6页。

       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判断富裕程度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从表1可以看出,贫困地区占到55.17%,温饱地区占到36.21%,小康及以上地区仅占到8.62%,反映出该时期的中国农民生活整体上较为困苦。

       (二)近代中国农民基本的生活需求

       对于贫困的认定,有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种:绝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所得不能维持基本生存需要,即生存临界点以下的生活状况,也叫生存贫困;相对贫困是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少到一定程度时尚能勉强维持生活的生活状况,是绝对贫困解决之后出现的一种贫困,强调生活的综合水平,其内容随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而变化(18)。很显然,绝对贫困更适用于近代的中国农民。

       绝对贫困标准的核心即是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就是“获得维持体力的最低需要”(19)。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绝对贫困在不同社会、不同年代其内涵是相对一致的,因为从生理上讲人体维持基本生存的需要差异不大(20),而维持基本生存,重要内容就是获取人体活动所必需的热量。世界银行将2150kcal(卡路里)作为维持人生存的每日最低热量摄入量,卜凯在调查中将2589kcal作为维持成年男子人生存的每日最低热量摄入量(21),中国营养学家根据测算将2100kcal作为维持中国农村居民每日最低热量摄入量,并且该摄入量是为农村成年男性居民的每日摄入量(22)。考虑到世界地区间的差异性、医学的进步性以及人体生理的稳定性,近代中国农村成年男性居民每日最低热量摄入应大约为2100kca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