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茶道:清代中俄茶叶贸易与北方草原丝绸之路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倪玉平,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崔思朋,清华大学历史系(北京 100084)。

原文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通道,北方草原丝绸之路是其中的一条重要线路。有清一代,茶叶是中国出口俄国的大宗商品之一种,在北方草原丝绸之路上的经济往来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清代,以茶叶贸易为核心形成了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万里茶道。万里茶道也成为此时期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发展的新阶段,极大地推动了清代中国与俄国等周边国家及地区之间的交流互动。时至今日,在国家发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下,万里茶道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借鉴意义。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21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21)04-0133-08

      清代中国往往被塑造为闭关锁国的封闭保守形象,但这一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仍通过丝绸之路保持着广泛交往。通过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明清丝绸之路相关档案的整理研究可以看到,明清时期(1840年以前)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网络,分为陆路与海路各若干条贸易路线,成为东、西方包括南亚、东南亚、美洲地区最为活跃而稳定的商贸区域,是前近代最为持久、广泛的世界贸易秩序①。其中北面的草原丝绸之路以万里茶道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学术界对万里茶道已有一定关注,尤其是在国家发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万里茶道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与内涵。有关这一课题,学术界涌现出系列研究成果②。不过,这些成果大多出现在国家发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后,以丝绸之路为视角对万里茶道沟通中外交往及影响的研究尚不充分。万里茶道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度契合,本文欲以此为研究视角,从较长历史时段变迁角度入手,透析万里茶道上中俄之间的茶叶贸易,以期获得对万里茶道的新认识。是否得当,尚祈请方家指正。

      一、北方草原丝绸之路衰落与万里茶道形成

      明清以前,北方草原上一直存在着沟通中国与欧亚内陆诸国及地区的草原丝绸之路,其存在历史既久且影响深远。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较早关注到这条贸易线路③。据学者考证,希罗多德笔下的这条联通欧亚的草原大通道,西起多瑙河,东到巴尔喀什湖,中间经过第聂伯河、顿河、伏尔加河、乌拉尔河或乌拉尔山,再往东与蒙古草原相通④。由于地域广袤,元代及以前北方草原丝绸之路的涵盖范围各不相同,并呈现出差异显著的不同阶段发展特征。

      草原丝绸之路在辽元时期进入鼎盛发展阶段,此后渐趋衰落。元朝的覆灭无疑给北方草原丝绸之路造成巨大破坏,尤其是蒙古人退居蒙古草原后,蒙古诸部与明朝多陷入对立冲突的严峻局面,直接导致丝绸之路的衰落。

      为对抗蒙古诸部,明代在九边(分别为辽东、蓟镇、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甘肃、固原)地区设置重镇并部署了几十万军队,用以防范蒙古骑兵的南下侵扰。与此同时,明朝也通过“烧荒”的方式人为创造隔离带以主动防御蒙古诸部的侵扰,尤其是北半球秋季是草木枯荣时节,极易进行大面积烧荒。明代烧荒,“临边三百里,务将鞑贼出入去处的野草焚烧绝尽,马不得往南放牧”⑤。烧荒范围往往多达几百里甚至更广,少则五六十里⑥。受此影响,明代蒙古草原上的丝绸之路贸易通道受到阻断,逐渐被长城沿线的“互市贸易”取代。茶马互市是明政府治理西北和西南边疆的重要措施。据史料载:“洪武初,设茶马司于秦、洮、河、雅诸州,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山后归德诸州,西方诸部落,无不以马售者。”⑦明朝将蒙古地区的贸易限制于长城沿线边镇,那些深入蒙古腹地及穿越蒙古草原后抵达更北或更西北地区的商业通道被阻断。

      另一方面,蒙古人自元代入主中原后,在与中原汉族近百年的交融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其对游牧经济的单纯依赖,逐渐接受并将农业融入本民族的社会生产与生活之中。在元朝统治时期,蒙古人逐渐习惯了中原农耕社会中的那种丰富多样的物质生活享受,这种生活享受在明代蒙古人向北退回蒙古草原后仍未被摒弃。蒙古诸部通过在本地发展农业,或南下进入农耕区武力掠夺,或在边境同汉人进行贸易获取自身生存所需。有学者指出,北方蒙古草原上诸游牧民族日常生活中,高度依赖中原农耕地区的丝绸、絮帛、粮食和各种手工业品等,但双方之间的货物交换并不完全是建立在和平交易的基础上,有着血与火的掠夺战争⑧。明蒙之间的战争冲突也多与双方贸易往来受阻有关,因而终明一代,明蒙之间在长城沿线边地的互市贸易虽然始终存在,但穿越蒙古草原的贸易路线却踪迹难寻⑨。受此影响,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在明代走向了衰落。

      正是在此背景下,万里茶道应运而生。万里茶道,又被称作“中俄茶叶之路”⑩,是清代中国与沙俄之间交往的重要通道。万里茶道全程长约1.3万公里,起自福建崇安(今武夷山),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及内蒙古诸省,向北进入蒙古草原后从伊林(今内蒙古二连浩特市)进入今蒙古国境内,穿越蒙古沙漠戈壁后经库伦(今乌兰巴托)抵达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继续向北进入今俄罗斯境内,然后由东向西延伸,依次经过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秋明、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十几个主要城市(11)。万里茶道大约形成于17世纪中后期,沿线覆盖200多座城镇,繁荣两个多世纪后在民国时走向衰落,它充分见证了沿线各地因茶叶贸易而盛衰变迁的数百年发展历史。蒋太旭曾将其形象地比喻道:“一片小小的中国叶子,曾开创一条兴盛数百年的万里茶道。”(12)

      万里茶道是清代全球最具经济效益的商贸通道之一,尤其是19世纪末期以来,万里茶道成为蒙古草原乃至中国被动地参与资本主义全球市场的一个途径。万里茶道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清代中国与沙俄等国之间的经济及文化往来,也推动了沿线城市带的兴起与发展,成为清代北方草原丝绸之路新的发展阶段。万里茶道不仅成为近代中国引进外资、对外开放的有益尝试,而且为沿线国家近代工业化的原始积累作出贡献,极大地推动了中俄、中欧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社会发展。

      万里茶道的开辟与长期存在,源于俄国和蒙古地区社会对茶叶的高度依赖与巨大消费需求。早期中俄贸易中,俄国向中国输入的商品以毛皮、布料、皮革、金属、牲口等为主,中国向俄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棉纺织品等为主,但自清代以来,茶叶很快成为中俄恰克图贸易中的主要商品,在贸易中逐渐占据首要地位(13)。茶叶输出俄国的最早时间大约在明崇祯年间,它被作为礼物由沙皇使者带回圣彼得堡。沙皇命人将茶沏好分享给大臣。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一位俄国贵族于1638年从蒙古商人手中购得了中国武夷山茶叶,把它作为贵重礼物进献沙皇,喝茶由此在俄国贵族阶层流行起来,并成为一种生活时尚,随后慢慢扩散至整个俄国社会(14)。但无论茶叶是以哪种方式或在哪个时间点传入俄国,至清代无疑形成了俄国社会的普遍饮茶之风,出现了“蒙古及西番人民,皆藉茶养生”(15)的饮茶风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