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开拓发展的策略及路径 世界正处于巨变的时代。各方面的深刻变化,对语言文字及相关领域正在产生重大影响,也给语言文字事业带来巨大挑战、机遇和新使命,我国语言文字事业迫切需要积极开拓、创新发展,努力为国家发展、安全和大众生活提供优质高效的语言服务。全国语言文字会议为我国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文章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重点探索推进的策略和路径:提升事业格局,全面发展国家语言能力;拓展事业视野,有机统筹两个大局;延伸事业触角,充分发挥社会功能;激发事业动能,精准服务国家战略;筑牢事业基础,不断优化发展保障。 《语言文字应用》(京),2021.1.91~99 语言单位的义项非独立观 文章主要以词(实词、虚词)和构式两种语言单位为例,分析义项之间的影响和制约关系,质疑传统理论通常持有的”义项独立观”(每个义项都是独立意义单位,多义单位在具体语境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得到实现,其他义项处于隐性或被抑制的状态),本文对此提出义项非独立观,认为义项即使在具体语境中也并不一定是独立的。语言单位的基本义/中心义较具独立性,而派生义项往往与基本义有单向在线联系或在线依存关系,听话人可能通过接受基本义再实时转化出派生义项。屈折形态的多范畴性、双关、交际歧义等不属于义项非独立现象。派生义常常保留基本义的物性结构,在组合、搭配关系方面常常沿用基本义的模式而并不一定呈现派生义应有的组合搭配模式。重新分析和库藏裂变会影响义项的独立性。文章最后分析了义项非独立观在共时层面、历时层面和跨语言层面所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 《世界汉语教学》(京),2021.2.147~165 从“农民工”到工人 ——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语言身份认同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中的流动人口规模迅速扩大。虽然他们多从事与工业和服务业相关的工作,但户籍上登记的身份仍是“农民”,因此传统上常被称为“农民工”。然而,许多人并不认可这一身份称谓,认为它反映出城乡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艰难处境。对北京东部一个流动人口社区的民族志田野调查发现,城乡劳动力人群在努力摆脱“农民工”这一称谓,他们的子女对城市具有较高的认同,但是他们常常被社会以多种方式进行区隔。对其语言使用和身份认同进行社会语言学研究,探讨城乡劳动力人口的“工人”身份构建,可以看出深度城市化是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流动人口返乡进行新农村建设是城乡发展的一个方面,但是对于大部分选择留在城市的人们来说,劳动力人口的市民化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人身份构建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命题。从“农民工”到工人,城乡流动人口自身和整个社会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语言战略研究》(京),2021.3.25~34 语体结构的跨时空变异研究 语体在本研究中被视为一种体现一定语言结构、实施一定社会功能的言语活动。文章对抗击新冠病毒疫情期间不同机构围绕戴口罩议题发布的两个“指南语体”进行分析,发现其语体结构从“程序型”向“规约型”变异。借助批评话语分析关于语体链的分析方法,文章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这一语体变异现象,发现语体变异与其产生的社会语境和发布者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相关。这在印证语体内部结构具有“流动性”、在社会功能方面具有“动态性”的同时,也在“社会文化”语境中研究了语体跨场合、跨领域和跨层级移动等问题对新修辞学语体研究具有一定启示。 《当代修辞学》(沪),2021.3.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