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小句状语成分分布对比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何伟,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英汉对比,生态语言学,话语分析,翻译研究,francesweihe@bfsu.edu.cn;伟圣鑫,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研修生,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英汉对比(北京 100089)。

原文出处:
外语与外语教学

内容提要:

本文从功能视角对英汉小句状语成分的分布进行对比研究,目的是对英汉状语在句法分布中的差异进行阐释。研究发现,人际状语和语篇状语在英汉小句中的分布差异不大,而经验状语和逻辑状语的分布差异较大。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语言不同的语序特点;语序上的不同源于中西方民族不同的认知凸显方式;认知上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民族思维上是重理性还是重悟性的特点;思维上的不同最终归于中西方文化及孕育环境之间的差异。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1 年 09 期

字号:

      状语成分对比研究是英汉句法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英汉状语描写研究。Sidney(1969)、Quirk等(1985)、初汉平(1987)、Huddleston和Pullum(2002)、姜玲(2002)、Carter和McCarthy(2006)、双文庭和赵亚星(2017)、王亚南和陈国华(2018)等主要针对英语状语的界定与分类、句法中位、与附语及补语的区分、功能等进行了研究;刘月华(1982)、陆俭明(1983)、庄文中(1984)、朱德熙(1984)、金立鑫(1988)、黄伯荣和廖序东(1991)、陆丙甫(1993)、孙德金(1995;1997)、邢福义(1996)、双文庭(2016)等针对汉语状语的界定与分类、动词与名词性、多项状语的排序及规律等进行了探讨。二是英汉经验意义状语对比研究。金立鑫(1990)、郭中(2013)、王艳伟和蒋庆锁(2013)、双文庭(2016)、潘宁宇(2017)等主要对比了英汉时间状语、地点状语、频度状语、联加状语、工具类状语的句法位置或不同类别状语的排序。对于英汉特定状语句法位置或排序间的不同,郭中(2013)等从类型学视角进行了解读,双文庭(2016)、潘宁宇(2017)等从认知角度进行了阐释。

      语言对比研究的目的是揭示异同所在(尤其是差异),并给予合理的解释。就状语而言,如上所述,以往的研究大多注重特定现象的描写,较少着眼于全局,并且尽管部分研究已经深入到解释层面,但主要是从类型学或认知角度进行的,还鲜有对句法分布的不同给予多层面的阐释。鉴于此,本文致力于英汉小句状语分布对比研究,揭示分布上的异同(尤其是差异),并从语言、认知、思维和文化多个层面对差异进行阐释。

      2.状语的界定和分类

      本文首先对状语及其类型进行界定和分类说明。从文献来看,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学界的界定与分类不尽相同。有关英语状语,主要存在以下做法。其一,着眼于句法功能和范畴。比如Swan(1981)认为,状语在句子中起修饰作用,由副词和副词短语充当。Alexiadou(1997)认为状语既可由副词充当,也可由其他范畴充当。这两者的研究突出了状语的修饰功能,但没有详细区分哪个维度的修饰功能。其二,着眼于意义,比如Poutsma(1928)提出“连接状语”的概念,但其研究尚未突破词汇层面。随后,Sidney(1969)、Leech和Svartvik(1975)、Quirk等(1985)、Carter和McCarthy(2006)等对状语进行了几种至二十多种的分类描述和探讨。比如,Carter和McCarthy(2006)认为,状语以某种方式修饰、评论或扩展小句的含义,如时间、方式、地点、频率、原因、强度等,他们的研究主要涵盖经验意义状语,对于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状语虽有涉及,但不全面。其三,着眼于语言三大功能。Halliday(1994)将英语小句中的状语系统地分为经验意义、人际意义以及语篇意义三类。同样,受到Halliday的影响,Biber等(1999)也从功能角度对英语状语进行了分类,将其划分为环境、立场和连接状语。尽管Halliday(1994)从功能角度将形式与意义结合起来对状语进行了界定和分类,但由于没有严格遵守相关标准,“内部成员依旧在功能上缺乏同质性”(王亚南陈国华,2018:57)。

      对于汉语状语的界定,学界一直存在多种观点。最早是从修饰语本身出发的。马建忠在《马氏文通》(1898:21)中指出:“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容者,曰状字”。其对“状语”的认识受到了印欧语的影响。此后,学界对状语的界定聚焦中心语的性质特点,比如黎锦熙(1924)、吕叔湘(1942)、王力(1943)、丁声树等(1961)认为,所谓状语,实际上就是能够添加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句子成分。朱德熙(1985:47)认为,“凡是真谓词性偏正结构里头的修饰语都是状语。”目前来看,学界基本认可并采纳了朱德熙的标准(李杰,2009:39)。

      对汉语状语的划分,学界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其一,着眼于词类本身以及中心语的性质。比如丁声树等(1961)将“状语”分为“动词性修饰语”和“形容词性修饰语”,并将前者分为六个不同的小类。吕叔湘(1979)认为状语可以划分为修饰状语、关联状语和评注状语。朱德熙(1984)根据修饰语性质及整个偏正结构的情况,认为体词性中心语前面的成分是定语,而谓词性中心语前面的成分是状语,并指出状语由副词充当。其二,着眼于充当状语的词的词性。比如,朱德熙(1984)将状语分为副词性状语和形容词性状语。其三,着眼于句法结构。比如张志公(1982)将状语分为副词、形容词、偏正词组、主谓词组、述宾词组等多种形式。其四,着眼于功能和意义。黄伯荣和廖序东(1991)首先将状语分为限制性和描写性状语。前者主要表达时间、处所、否定、方式、手段、目的、范围等;后者主要描写动作状态,部分描写性状语描写动作者的情态。如上所述,在汉语状语的界定和分类上,不少研究没有将形式和意义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分类主要涉及表达经验意义的状语,对于表达其他意义的状语的描述似不够系统和全面。

      系统功能语言学坚持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来描写语言,即“以意义为中心,形式体现意义”。Fawcett(2008)、何伟等(2015a;2015b)指出,状语与主语、谓体及补语(大致对应于其他学界的谓语和宾语)不同,它尽管不是小句的一个必需成分,具体来讲,是一个可选的、数量不定的成分,但却为小句意义的完整提供必要的信息。Fawcett(2008)对英语状语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何伟等(2015b;2015a)对英汉状语进行了类别描述,将两种语言中的状语整体上分为表达经验意义、逻辑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的四类,这四大类状语又进一步区分为数十个小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