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史与长江下游流域方言的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美)柯蔚南(W.South Coblin,1944-),男,美国人,爱荷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汉语历史音韵学、汉语早期方言文献、汉藏语比较及历史语言学研究(美国 爱荷华 52242-5500)。

原文出处:
长江学术

内容提要:

结合移民史探求江淮官话的历史发现,江淮方言中存在唐朝、宋朝中期两个层次。前者是一个残存的底层,它保存在某些常用词的通俗说法或白读音中,与初唐、中唐至晚唐的外来移民情况相对应;后者体现在大部分的词汇中,与宋朝中期的大规模南向移民运动有关。江淮官话“异质性”的形成背景,影响到历史比较方言学音系构拟在其中的具体运用。方言史研究应包括对词汇层次的探讨,而这需将方言学和移民史领域的研究结合起来。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1 年 09 期

字号:

      20世纪90年代,中国移民史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该领域有两项重要的研究成果:一个是简介性质的《简明中国移民史》①;另一个是里程碑式的著述《中国移民史》②,该书不仅呈现了主要的数据资料,并且包含了相应的注解。本文将深入探究的问题是:这两部著述对长江下游流域的人口及其移民结构的研究,可以为江淮官话(Jiāng-Huái family③的方言史研究提供哪些启示。尽管文中会提及其它方言群,但我们在此主要关注江淮官话。④

      二、汉代界面⑤:汉魏晋时期的方言分布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方言》所记录的地理名称,反映了汉代中期人们对同时期方言分布的认识。这部著述收录了许多地方词汇。它明确提到了方言区,而这些方言区的命名可用来断定扬雄时代的方言区域分布。司礼义(Serruys)已对该问题进行了相当详细的研究。⑥类似的方言地理名称偶尔也会被东汉的注疏家用在古籍上。我们通过比较这两种类型的材料,得到了一个颇为清晰的汉代中期至晚期的方言分布图(Coblin 1983,ch.iii;特别参看第22页地图2和第26页地图4。⑦这一时期,在通常被称为中央平原(即中原)的地方有一个中部方言群。其西边是西部方言,它以陕西关中盆地为中心,但实际上覆盖了更广泛的区域。其东边是东部方言,涵盖现在的山东⑧和江苏北部地区,向南延伸到长江两岸。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中部方言的正南面,大致从淮河流域的北端开始,向南延伸到长江以南,距离多远不确定。南部方言的东面是东南方言,从长江起,以东海岸为界,其南面范围不确定。南部和东南部方言之间的边界亦不确定,但前者的范围很可能至少包括洞庭湖地区,以及资江和湘江流域的部分区域。在广袤的东南部和南部方言区里,汉人聚落可能较为稀疏,并且集中在水陆交通沿线适于耕种的平原上,而那里原先居住着大量的非汉人口。⑨

      郭璞(276-324,注疏家兼诗人)所用方言地理名称表明,在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主要的方言群及其分布与汉代相似。⑩他没有明确提到中部方言,但这些方言似乎是他主要的参照点。东南方言群被他称为江东方言,与其它类型的方言非常不同。西部(即关西)、东部(东齐)以及南部(荆巴)方言群也各不相同。汉代的方言概貌在这一时期保存相对较好。

      三、第一次南迁浪潮

      公元4世纪时,中国史学家所谓的“永嘉之乱”打破了汉魏晋时期的平静。陈寅恪首次详细讨论了这场剧变在语言学上的重要性。(11)自此,该问题受到中国历史语言学家们的持续关注。罗杰瑞将其总括如下:

      西晋在公元316年灭亡时,贵族、官僚大批移居扬子江以南,和当地的贵族一起组成南朝几代的统治阶级。西晋的移民带去了具有优越地位的北方方言,成了南部书面共同语的基础,这和当地的口语大概有很大不同。(12)

      学者们对这些事件的兴趣集中在它们对金陵地区(即现代南京)的标准书面语语音或读书音的发展变化所起的作用,这些标准书面语语音或读书音随后被编入《切韵》及其后代韵书。学者们还讨论了南朝贵族所采用的相关共通语(koine柯因内语)的发音。不过,相较于贵族以及他们的共通语,我们在此更为关注的是外来移民中那些大多不识字的普通人,他们的移民构成及语言发展。

      正如《简明中国移民史》及《中国移民史》所述,这些移民运动范围甚广,时间持续了将近150年。(13)在东部,大量移民南迁,经长江进入现在的江苏南部地区,一定程度上也抵达了浙江北部及中部。受其影响的地区包括但当然不限于南京。这些移民一半以上来自山东和苏北。其余来自河南和河北,甚至远至山西和陕西。在西部,另一股移民潮将移民带到了长江以北的安徽中部。到目前为止这个群体中河南人占大多数,但也有人来自安徽淮北,还有较少的人来自河北、山东和山西。他们中真正越过长江并在长江以南定居下来的相对较少。迁入湖北的移民主要来自山西、陕西和河南,定居在长江上游流域的江汉地区以及四川盆地。这两个地区都不在本研究的讨论范围之内。在此期间,跨越长江迁入江西最北端和湖南的移民很少,他们也没有进一步向南进入这些省份。

      这些人口变化的语言学意义是什么?该移民活动发端之前,长江以南似乎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汉语,一种是东部类型,我们称之为江东方言(Jiāngdōng,汉代的东南部方言群),另一种是更具西部特征的类型,我们称之为荆巴(Jīng-Bā,汉代的南方方言群)。后者不仅分布在长江以南,在长江以北地区亦有分布,一直到淮河流域。这两者似乎都应该归入多年前罗杰瑞所提出的“古南方汉语”之中。(14)不过,虽然这两种形式可能相关,但早期的资料表明它们并不相同。我们对荆巴知之甚少,而对中世纪所谓“吴”(15)的江东方言却有更多可以讨论的内容。如通过佛教的对音材料洞察其语音(16),通过文献材料挖掘其词汇和句法的大量信息,尤其是梅祖麟的相关研究,例如《汉语方言里虚词“著”字三种用法的来源》(17)《〈祖堂集〉的方言基础和它的形成过程》(18)《几个台湾闽南话常用虚词的来源》(19)《吴语“吃仔饭”的断代问题》(20)。据说许多闽方言的口语层直接来源于江东方言(21),现代吴语中的相关底层也可能有类似的起源(22)。罗杰瑞提出的“古南方汉语”的许多特征也都是江东方言的典型特征,但尚不清楚这些特征在多大程度上同时体现了江东形式和荆巴形式,而不仅仅是前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