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指出,要把研究作为审计的前置准备,保证审计时能够有的放矢,审计结果能够更好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会议把研究列为审计的前提因素,将审计研究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形成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重心正在从查问题、揭风险向促发展、提质量转换。审计层次的提升需要对被审计对象与审计技术方法等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是揭示被审计对象的性质和深层次内容,探讨审计规律,提升审计成效的有效途径。 我们要深入贯彻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的精神,切实理解研究对于审计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研究的方式与内涵,使研究成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与提升审计效果层次的“催化剂”和“加速器”。 研究应突出实践性和客观性 审计前置准备中的研究是对实践的分析、提炼、升华。理论来源于实践,应服务于实践,指导实践,最终落地转化为推动实践的动力。研究是在大量的调查发现和事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演绎、升华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再应用于审计实践,推动审计实践的发展。因此,研究应以审计实践为立足点,以服务于审计实践为要领。 开展审计研究,一方面要求研究人员培养扎实的审计实务功底,善于将新政策、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与审计实务相结合。另一方面要求研究方式具有重复性与可验证性、可推广性,研究结果要客观,经得起被审计对象或其他相关利益方的质疑和审计实践的检验。 研究应具有目标性与前瞻性 审计前置准备中的研究不是就事论事地方案式研究,而是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对于审计事项的深入分析与思考,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和一定的前瞻性。我国审计事业应总结经验,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整体布局,加大对于政策落实、体制改革、绩效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当期阶段,审计前置准备的研究应紧紧围绕国家“十四五”规划的贯彻落实这条主线,根据国家确定的战略方向,对各领域、各行业、各单位落实和深化“十四五”规划的措施、步骤、作用、效果等进行研究,以推动审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新发展阶段的整体布局。例如对于科技审计,根据“十四五”规划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要求,从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优化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强化国家科技战略力量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对于科研资源的整体布局和配置、重点领域的科技支撑等进行系统分析。通过深入研究,促使科技审计在服务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科研管理提升、科研评价转化、科技产出的优化等方面精准发力,使审计为国家科技创新发展事业保驾护航。 研究应注重逻辑性与全局性 审计前置准备中的研究是帮助审计人员从繁杂的事物现象中查找到背后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在审计过程中抽丝剥茧,挖掘深层次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审计建议。任何问题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尤其是政策落实层面反复出现的问题,背后可能有深层次的制度原因。发现问题未经深入分析就简单判断下结论的行为,容易使审计结果有逻辑漏洞,产生偏差,不能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所以,研究要注重逻辑性,从表面问题追溯背后原因,从直接原因追溯到深层次的机理和制度缺陷,通过严谨的推理形成逻辑自治的链条,使审计结论经得起推敲。 审计研究还要有全局视角。“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放在全局视角下分析,更能得出系统性的研究结果,形成有层次的审计建议。例如对于深化预算执行审计的研究,应当放在当前财政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站在全局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国库改革、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绩效预算改革、政府会计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等措施进行研究,将各项改革措施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关联起来,统筹考虑,形成审计合力,达到提升审计效率、审计质量和审计层次的效果。 研究应体现历史背景与国际视野 当前,我国改革事业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一方面需要破解阻碍事业发展的顽瘴固疾,另一方面需要对当前的制度和管理进行提质优化,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审计要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必须对于深层次的机制制度障碍和优化途径进行深入研究。 在研究中应扩展时间轴和空间轴,将问题的产生放在历史的时间轴中进行分析,将问题的解决放在国际前沿视野中进行思考。脱离历史背景进行研究,容易形成片面的观点,将发现的问题“一棍子打死”,忽略政策的连续性和历史合理性;忽视国际对比的研究,不了解国际先进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容易闭门造车或重蹈覆辙。 研究应理清历史脉络,客观分析,并且关注国际前沿,汲取先进经验、避免失败的教训,形成系统的结论。例如对于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的研究,应当从政府债务形成的历史原因、政府债务的积极作用和带来的风险、当前政府债务管理措施不足和国际上对政府债务管理的先进经验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准确把握审计切入点,形成有政策价值的审计成果。又如对于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中应发挥的作用、中央银行对于国库经理的责任边界等研究,通过历史演进和国际对比研究,能够形成清晰的研究结论,对于审计推动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