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开创的北大马克思主义百年传统新论

作 者:
王东 

作者简介:
王东,男,北京市人,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重溯一百年前李大钊开创的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学与教育传统,有助于我们从源头上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所在及其当代意义。1920年10月,李大钊在北大开设“唯物史观研究”等课程,留下了四门课程讲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与世界开始融入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尝试与历史起点。五四时期、建党时期北京大学还开创了一条德智统一、知行合一、开放办学、综合创新的新型办学道路,成为新时代教育创新的重要源头活水。北大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传统是与五四运动实践熔为一炉的,从而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重要准备。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21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21)03-0024-10

      1920年10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开设了“唯物史观研究”课程。这件事情初看起来只是一件小事,并不起眼,甚至也不像五四运动那样引人注目、震撼人心,实际上却是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教育史上的重大创新,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在中国现代大学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

      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早期重要领导者李大钊(1889-1927)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教育工作的真正开创者。正是在他的努力之下,北京大学成为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与教育中心,马克思主义研究亦成为北京大学的深厚传统之一。

      (一)1920年李大钊教授“唯物史观研究”正式列入北大课程体系

      1918年1月,从日本归国一年有余的李大钊,应邀到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两年半后的1920年7月8日,北京大学评议会全体通过了马寅初先生提出的修正案,将李大钊的“图书馆主任改为教授”。7月23日,北京大学文科发出了“请李大钊先生为本校教授聘书”。10月1日,北京大学注册部发布通告:“李大钊先生担任史学系唯物史观研究,自来周始授课。此布。”李大钊赴任史学系教授的同时,也接任了政治系的教授职务。早在1920年9月17日,政治系的陈启修教授就在其开学演说中提到:政治系将添设一个现代政治的讲座……这个讲座已定由陶孟和先生、李守常先生、张慰慈先生及兄弟四人担任。10月7日,政治系发布了10月1日“政治教授会议决事项”,其中提到,现代政治之讲题及担任教员:已定者如下……(一)劳农政府:陶履恭,二次讲完。(二)中国劳工现况与现代各国劳工组织之比较观:陈启修,二次讲完。(三)现代普选运动:李大钊,次数待定。于是,从1920年10月份起,李大钊便正式以教授的身份登上北京大学的讲台,开始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的教学研究工作。

      1920年10月,李大钊开始在北京大学开设“唯物史观研究”课程,还印发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讲义。这份完整的讲义原件,迄今尚未找到;只能根据那个时代北大师生的回忆,加上现有的文献资料,尝试历史地、真实地再现这份讲义的本来面目。根据现有材料,“唯物史观研究”的讲义主要包括以下七部分:(一)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二)马克思的经济历史观;(三)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四)原人社会于文字书契上之唯物的反映;(五)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六)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七)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之特点(未完)。在这七部分当中,有四部分曾在报刊上发表:《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发表于1920年12月1日《新青年》第8卷第4号;《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发表于1919年12月1日《新潮》第2卷第2号;《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发表于1918年7月1日《言治》季刊第3册;《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发表于1920年1月1日《新青年》第7卷第2号。其余三部分没有公开发表,且第七部分并未完成,尚在写作过程之中。

      从李大钊“唯物史观研究”课程讲义来看,学理性系统性还是相当强的,其特点是:在中文文献学基础上,把大众性比较强的《共产党宣言》,与学理性特别强的《资本论》相结合,从理论思维的哲学高度提炼出马克思唯物史观基本理论。这份讲义分七个部分,即分成为七个层面来讲马克思唯物史观,在那个时代还是一个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教课程讲稿;这份讲义的四个主要部分当时就已公开发表,足见其基本思想还是相当成熟的。

      北京市档案馆现在还保存有1923年北大政治系二年级一位名叫贺廷珊的学生的《唯物史观》试卷。这份试卷的封面印有“北京大学试卷”6个套红大字,在考试科目栏下印有“唯物史观”4个墨字,试题是“试述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要义并其及于现代史学的影响”。试卷全部用毛笔书写在红色竖条十行纸上,字迹工整,楷书。这份珍贵的史料像一面镜子,映现这门马克思哲学课程的学理系统性。20年前,萧超然教授到东城建国门外北京市档案局查阅五四时期有关北大的档案材料时,第一次从比较零散的档案目录中找到了它,当即抄了下来。为使更多读者来进行研究,现全录如下:

      试述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要义并其及于现代史学的影响

      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学批判》的序文里,正式发表唯物史观的根本原理。马氏的意思,似欲把历史和社会对照着想,按他的大意,社会的变革便是历史。换言之,把人类横着看,就是社会,纵着看就是历史。又说,人类社会一切精神的构造,都是表层构造,只有物质的经济的构造,是这些表层构造的基础构造。在物理上物质的分量和性质,虽无增减变更,而在经济上物质的结合和位置,则常常变动。物质既带有变动,精神的构造也就随着变动。所以思想、主义、哲学、宗教、道德、法制等等,不能限制经济变化和物质变化,而物质和经济可以决定思想、主义、哲学、宗教、道德、法制等等。马氏又喻之建筑,社会亦有基址与上层,基址是经济的构造,即经济关系,他称之为物质的或人类的社会存在;上层是法制、政治、宗教、艺术等,他称之为观念的态度或人类的意识。从来的历史家欲单从上层说明社会的变革。上层的变革全靠经济基础的变动,故历史非从经济关系上说明不可。这便是马氏唯物史观的大意。今日持政治的历史观的历史家,受马氏的经济历史观的影响很大,亦渐知从历史学的学问的性质加以研究。依他们的主张,历史学亦与自然科学相等,以发见因果法则为其目的,于此一点,与马氏的历史观实无异意。总之,与马克思和今日的一派史学家均以社会变迁为历史学的对面问题,以于其间发见因果法则为此学目的,二者同以历史学为法则学。此由学问的性质上讲,是说历史学与自然科学无所差异。此种见解,结局是以自然科学为惟一的科学。自有马氏唯物史观,才把历史学提到与自然科学同等的地位。此等功绩,实为历史界开一新纪元,也是影响于史学上最大之点。18世纪和19世纪前半期的历史者,研究历史原因的人很少,他们多以为历史家的职分,不外叙述些政治上、外交上的史实,那以“伟人说”或“天才说”解释史实的还算深一点的,其余的不是受神学观念的支配,便是主张宗教是进化关键的人;还有些迷信君主万能的历史家,把君主的动作言语看成历史。自马克思唯物史观出世后,这些唯心解释的企图都一一失败了,不得不进取于唯物的解释,史学的价值才日日提高,日日昌明。全都是受马氏的影响。所以有历史眼光的人都说马克思是辟新路的持刀者,是历史上最大的新纪元。由他影响观之,马氏真不愧为纪元人。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