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前期苏联与中国中苏西北国际通道上的伊宁航校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开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10)。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内容提要:

抗战前期,苏联基于自身国家安全的考虑,决定秘密军事援华,援助中国兴办各类航校,为中国空军培训人才,坐落于中国中苏西北国际通道与苏联交界处的伊宁航校就是其中的典型。该校从训练物资、教官、行政管理,到教学计划和内容完全依赖苏联援助。然而,由于伊宁航校位置的特殊性,以及全方位对苏联援助的依赖,航校兴办困难重重。伊宁航校的遭遇反映了当时中苏关系的微妙变化。不过,苏联教官在航校兴办过程中,对教学训练尽心尽职,苏联驻华空军顾问也从空军训练的专业角度提出了许多改善航校教学管理的建议。最终,伊宁航校在中苏(航委会和苏联教官)的共同努力下,为中国空军培训了一部分人才,为中国的抗日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21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2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21)04-0164-11

      抗战前期,由于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国防力量不足,中国空军不但缺乏飞机,还缺乏空军技术人才。鉴于当时中国腹地战火横飞,国民政府只好考虑在比较安全的大西南、大西北地区组建军事航校或航空培训班,借助苏联的援助培训中国空军人才。其中,坐落于中国中苏西北国际通道上的伊宁航校①(中文档案又称为伊宁空军教导队或伊宁空军教导总队②)就是其中的典型。历史资料显示,战时伊宁航校完全是在苏联军事援华背景下筹办起来的。根据中苏双方协商的结果,苏联方面援助教官和训练物资,中国方面负责提供经费及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在筹办过程中,由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及伊宁地理位置极敏感,牵扯颇多,困难重重。伊宁航校甚至一度成为当时苏联、中国新疆地方势力与中国中央政府势力等多方合作与摩擦的舞台。尽管如此,伊宁航校仍然克服困难,筹办成功,并为中国空军培训了部分人才。以往学界极少著述专论伊宁航校问题,偶尔涉足该问题的论著也主要关注其相关的国际国内政治关系,而忽略伊宁航校的内部教学问题,在中俄文档案资料的利用方面也存在不足。③本文试图广泛利用中俄文档案资料,全面论述抗战前期苏联援助中国筹建伊宁航校问题,以就正于方家。

      一、中苏有关苏联援助筹办伊宁航校的交涉

      抗战前期,援助中国在大西北地区筹建军事航校问题较早由苏联方面提出。在中苏谈判《互不侵犯条约》的过程中,中国一直请求苏联军事援华,尤其是苏联空军的援助,包括购买苏联的战机、聘请苏联飞行教官为中国培训合格的飞行员等。1937年2月11日,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斯托莫尼亚科夫(Ъ.C.Стомоняков)电告苏联驻华临时外交代办斯皮里瓦尼克(И.И.Спильваник),苏联同意向中国西北某地的军事航空学校派遣教官,培训中国的飞行员和坦克手。④8月21日中苏签署《互不侵犯条约》以后,苏联即制定“Z”行动计划,开始军事援华。到1938年初,尽管有苏联空军志愿队参战,中国空军仍然势蹙,迫切需要借助苏联力量培训空军人才。于是,依据前述苏联的应诺,中国国民政府于2月“拟于迪化增设航校,完全利用俄方人员器材”。⑤所谓“于迪化增设航校”即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另筹昆明空军军官学校分校。具体设想为:“1.空军军官学校设于昆明,于迪化设立分校(名之曰空军军官学校迪化分校)。教育长与教育处副处长驻昆明,教育处长兼分校主任驻迪化。2.昆明空军军官学校学制如旧,原第一分校取消,改为空军军官学校初级班。3.迪化分校办理军官生飞行中级与高级及侦炸员训练,必要时可统办初中高三级,每级均为四个月”。⑥之所以计划将空军军官学校办在乌鲁木齐,一是安全,时日本空军尚无能力轰炸新疆;二是学校各项器材、设备、教官都依赖苏联的援助,新疆靠近中苏边境,方便接受苏联援助。但蒋介石顾忌与新疆盛世才的关系,故对在迪化“增设航校”的提议表示犹豫:“迪化设校不甚相宜,应斟酌再定”。⑦但是,由于如下两方面缘故,国民政府在迪化“增设航校”一事提上日程:一是根据空军教练夏振杨的报告,国民政府在迪化设立航校是中央政府军事势力渗透到新疆的机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及领土主权⑧;二是不久之后,在迪化“增设航校”的计划原则上得到了苏联政府的同意。1938年7月8日,中国驻苏大使杨杰通告伏罗希洛夫元帅,中国航空委员会代表团已抵达莫斯科,准备跟苏联洽谈“飞机制造厂和航校建设方案”。⑨这个航委会代表团以黄光锐和王叔铭为首,代表团向苏联军方通告了中国国民政府拟请苏联政府援助在迪化“增设航校”的计划:“1.迪校以训练军官为主旨;2.校址设迪化北四十公里处或奇台;3.训练以速成为原则,并专设中高级飞行军官,定八个月毕业,侦察军官定六个月最多八个月毕业;4.飞行军官每期三百名至四百名,内分轰炸及驱逐两科,侦察军官每期一百五十名至二百名,该班军官应授有空军谋略之学识;5.附设空军参谋训练速成班;6.高级教练机均须武装设备齐全;7.重要学科以俄员为主教官,中国教官为助教,同时听讲(生意两期后可不需用俄员);8.每飞机四架用俄机械员一人,并设航空总工程师一人;9.附设修理工厂,能负飞机及发动机大小修理之责,厂长由我方担任,而设一航空工程师副之,并每股设一俄工程员;10.教育处设一总教官,该员由俄政府选派有教育经验者任之;11.全数夜航设备;12.防空设备(高射炮、探照灯、听音机);13.跳伞训练设备,并设跳伞指导员两人;14.设化学试验室并设化学教官一人;15.运输队;16.修理工厂设有军械学徒班;17.迪校建设预算为美金三百五十万元,由第二次借款中扣付之;18.教育方法、器材、设备悉按俄国各航校之经验计划实施之”。⑩由这18项计划内容可见:迪化航校主要是培训中国空军军官,其中关键在于苏联的援助,教官、训练器材和教学计划全方位依靠苏联援助。并且,由第17项迪校预算“由第二次借款中扣付”可见,有关迪化航校的筹建费用都要先由苏联政府垫付。

      但黄、王二人凭此计划与苏联方面谈判“经年”,一直未能获得苏联方面的同意。个中原因,既有苏联对新疆战略的考量,也有黄、王二人职衔太低的因素。1939年3月,孙科偕航委会主任参事陈庆云赴俄重新接洽商谈,终获成功。5月16日,在苏联方面的坚持下,双方商定,该空军军官学校的校址由迪化改到伊宁。伏罗希洛夫认为,乌鲁木齐机场太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且尘土太大,风向不定,不利于飞行教练,而伊宁离中苏国境线近,十分便于获取苏联物资援助,尤其伊宁机场有现成房舍,气候适宜。(11)实际上,苏联方面之所以反对国民政府在迪化“增设航校”,要把航校改建到伊宁,除了上述这些明面上的理由外,极有可能也在考量苏联、蒋介石、盛世才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国民政府于1943年8月就兼并了迪化盛世才的“新省航空队”。(12)

      国民政府听取了苏联的建议,将计划筹办的“迪化航校”变为“伊宁航校”。航校地点确定后,中苏开始协商聘请苏联教官事宜。到1939年8月,中苏两国才就聘请苏联航空教官到伊宁航校任教事宜达成“君子协议”(13),教官薪饷“照志愿军同样待遇”。(14)从资料看,聘请教官的君子协议每年一签。1940年8月,中国驻苏使馆参赞刘泽荣与苏联续签了一年君子协议。(15)基于君子协议,1940年,有34位苏联专家在伊宁教导总队工作,其中包括22名教官、12名空军修理大队的技术人员。1942年3月,在伊宁和兰州有32名苏联专家在工作。直到1944年1月25日,尚有12名苏联教官在伊宁航校工作。(16)

      苏联派遣的不仅有飞行教官,还包括各类航空技术专家。1939年4月,中方要求苏方派遣两个修理队(每队4人)援助伊宁教导总队,一为и-15、и-16飞机及M-25马达修理队,一为СЬ飞机及M-100、M-103马达修理队。为此,苏联空军紧急挑选如下援华航空技术专家:一级军事技术员斯塔雷(И.И.Старый),小组长莫斯托沃伊(М.К.Мостовой)、佩琴金(И.И.Печенкин)、斯捷潘诺夫(К.A.Степанов),一级军事技术员加博夫(И.C.Γа6ов),小队长科察连科(П.В.Коцаренко),军士沃龙佐夫(К.В.Воронцов)和波伊科夫(П.C.Пойков)等。(17)11月,苏联政府又为伊宁航校挑选了飞机维修工程师和教官,列入名单的备选人有,СЬ飞机维修工程师:三级军事工程师奥列什科(Н.Н.Олешко)、德米特里耶夫(B.A.Лмитриев)、帕夫洛夫(И.П.Павлов),歼击机维修工程师:二级军事工程师波德列斯内(Б.Н.Подлесный)、三级军事工程师巴索夫(Γ.Б.Ьасов)和弗拉索夫(A.М.Власов),教官兼参谋:少校佩图霍夫(В.У.Петухов),领航与轰炸:大尉格拉西莫夫(A.Γ.Γерасимов),侦察:大尉特罗杨诺夫(Н.И.Троянов)。(18)不过,这些挑选出来的备选人员最终是否到了伊宁航校,尚不清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