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长治路177号为一幢三层西式砖木结构建筑,①处在虹口区长治路、塘沽路和南浔路之间的三角地。这里曾是同仁医院的发祥地,也是《上海俄文生活报》报社旧址。1920年,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就是以《上海俄文生活报》记者身份来到上海,在这里他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与陈独秀商议建党事宜,并携手杨明斋、袁振英等革命者展开合作。所以,这里叠加了许多苏俄侨民、共产国际在上海开展共产主义运动的革命史迹,中国医学史的重要史迹,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活动的重要纪念地。 一、这里是同仁医院 1863年上海美租界与英租界合并后,促进了原美租界虹口地区的发展。1866年,汤蔼礼牧师(Rev.E.H.Thomson)与华人牧师吴虹玉在蓬路(Boone Road,今塘沽路)、百老汇路(今大名路)转角处租房一间,设立西医诊所。1868年1月,规模有所扩大,改名同仁医馆,②俗称虹口医院,为美国圣公会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教会医院。 1878年,教会筹集2700银圆购得蓬路、熙华德路(Seward Road,今长治路)转角处的唐家住宅作为同仁医馆地址。1880年,美国传教士文恒理(Henry William Boone)任院长,吴虹玉动员上海粤商李秋萍捐款10700银圆在此建两层建筑,③更名为同仁医院(英文名ST.LUKEs HOSPITAL),吴虹玉在该医院专职服务8年。该院院训为“同心同德,仁怀仁术”。在近代前期,同仁医院是仅次于仁济医院(成立于1844年,今为上海第三人民医院)、公济医院(成立于1864年,今为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的上海第三个西医医院。在虹口时期的同仁医院创造了中国医学史上的多个第一,如:1882年完成上海第一例眼科手术、卵巢切除手术;1886年发起创立中华博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前身),设立全国首家医学博物馆和中华病理学博物馆。医院规模扩大,1896年圣约翰书院成立医学部,文恒理任主任,他将同仁医校并入,同仁医院成为书院的附属教学医院。1904年,同仁医院已装备当时全国最先进的现代化手术室。1909年,同仁医院已安装全国第一台X光设备,配备了全国第一台救护车。1916年,该院又建立了中国最早的护士学校。同仁医院在中国近代医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文恒理初任院长时的同仁医院,医院建筑是两层结构。在1914年前后,医院在原址上新建三层洋房,院址为熙华德路12号,④即今长治路177号建筑,后被称作同仁医院的“辅楼”;该建筑的后门在今塘沽路149号。同时,在该幢建筑的西侧,新建高大的四层建筑,被称作同仁医院的“主楼”,今址为长治路155号。 关于长治路155、177号的同仁医院何时搬迁,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是20世纪初,同仁医院搬迁至虬江路。⑤查上海美租界1918年地图,三角地标有同仁医院。也有观点认为是抗战全面爆发后同仁医院才搬迁。1937年12月5日的《新闻报》载有《同仁医院迁移》通知:“虹口同仁医院自八一三战事发生后,即迁至海格路四二五号英国学堂。兹以该学堂开学,故即觅贷九江路江西路口新址,较原有院屋,高大三倍……”合理的解释是,长治路155号的四层医院建筑建成后,177号三角地的老医院建筑便于1919年租赁给了俄国人,成为《上海俄文生活报》报社。同仁医院仍在长治路155号继续行医。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近代中国第一家族的宋氏家族,与同仁医院也有一定的关系。宋耀如(原名宋嘉树)和倪桂珍的家族长期居住于上海东有恒路628C(今东余杭路530号、526弄17—31号)。宋、倪两位均受过良好的西学教育,他们时常参与慈善事业。参与创办同仁医院的华人牧师吴虹玉,后来就成了宋家的邻居和亲戚。因此,倪桂珍去同仁医院生产在情理之中。有文献记载:1894年12月4日,宋子文生于同仁医院。⑥也有认为宋氏姐妹生于同仁医院。⑦宋庆龄比宋子文大一岁,如果说宋子文出生于同仁医院,宋庆龄1893年1月27日也有可能在同仁医院诞生,但还需要史料证实。 在宋氏兄妹成长过程中,患病时到同仁医院看病求医,应是平常事。换言之,1907年宋庆龄14岁赴美留学,在她从出生到赴美的14年间,因头疼脑热、伤风感冒而去附近的同仁医院看病,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所以,同仁医院也是宋庆龄童年时代就诊的医院。 可以说,今上海长治路177号(包括长治路155号)也是作为近代中国第一家族的宋氏家族活动的重要旧迹。 二、这里是《上海俄文生活报》报社和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 《上海俄文生活报》(ШанхайскаяЖизнь)是1919年9月21日由谢麦施科等倾向于社会主义的俄侨在上海创办的俄文报纸。⑧到1920年初,该报获得苏俄政府的资助。《上海俄文生活报》于1922年10月31日出版了最后一期,然后在原址创办了俄文《新上海生活报》。⑨ 关于《上海俄文生活报》报社的地址,有如下历史记录:1920年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报告指出,在Seward Road(熙华德路)12号。⑩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从俄罗斯征集回来的该报1921年7月23日报头上,用中文写着:“中国唯一之俄报,上海蓬路十二号。”1922年日本驻上海领事馆的调查报告认为,该报社地址在虹口的熙华德路(今长治路)与蓬路的交叉口。《上海俄文生活报》则公开载明报社的编辑部和印刷公司在上海蓬路12号,并注明蓬路位于Seward Road的拐角处。今长治路177号建筑,原是同仁医院,其地址为Seward Road12号,正处于今长治路与塘沽路、长治路与南浔路的交叉点。所以,综合各种信息可以认定,今长治路177号就是《上海俄文生活报》报社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