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来政府审计发展历程与改革创新

作 者:
徐玮 

作者简介:
徐玮,西安财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现代企业管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内部控制、绩效审计。

原文出处: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21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带领全国人民走过了坎坷却自豪的100年。这10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国家更加强盛。2020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加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扎实推进审计全覆盖,更加有效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积极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更好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政府审计事业在发展中逐渐走向成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旨在厘清建党百年来政府审计发展的脉络,归纳总结政府审计实践工作经验,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政府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监督作用,这对政府审计未来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建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阶段(1921~1949年)

      (一)时代背景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2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状况的深入分析,揭示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严重阻碍了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力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来分析中国社会经济现状,回答中国革命所遇到的问题。

      1927年9月,毛泽东同志领导红军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发起秋收起义,起义部队不断斗争,阵地由湘赣边界转移到井冈山。1927年10月27日,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领导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共中央会议决定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标志着中国的革命性质从土地革命转变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在此社会背景下,我党领导下的早期政府审计工作逐渐发展,政府部门、军队、工人组织及其他组织的内部审计制度逐渐建立。

      1921年建党至1949年时期的审计工作,不仅秉承了中国传统审计的一些优点,而且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审计理念,并将两者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审计制度。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时代下产生的政府审计制度是时代要求的产物,它不仅满足了抗战的需要,也为和平阶段的政府审计事业积累了经验,并且促进了中国审计走向科学化。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当时政府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在财政资金、粮食有限的情况下,监督部队和机关能够对财政资金、粮食进行合理分配、节省以支援抗战。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当时政府审计工作的核心是监督财政资金预决算和经费支出问题,强调在事前进行预算和审批,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实用性,为中国审计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政府审计工作

      1.土地革命阶段(1927~1937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于1931年在中央苏区成立。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成功召开,会议一致决定设立最高审计机构——中央审计委员会。当时中央审计委员会所进行的审计工作主要有:第一,开展全面节约、节制运动,建立健全预算制度和会计制度;第二,审查国家企业的财务收入与支出。比如:中央印刷厂、中央造币厂、粮食调剂总局、贸易总局等。

      2.全面抗战阶段(1938~1945年)

      在全面开展抗战阶段,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了将近20个红色战斗基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是核心指导基地和“大后方”。在当时的抗战背景下,该革命根据地有着特殊的政治地位。这一阶段的审计工作作为边区财政经济工作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边区财政经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39年公布的《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条例》规定,审计处的主要职责是审核整个边区所覆盖的相关行政机关的预决算、财政贪腐和助民资金的发放等工作。1939年底,在中央财经部下直接设立审计处。1940年冬,撤销中央财经部,审计处的相关事务由边区政府财经处兼管。1941年,审计处再次独立,并草拟《陕甘宁边区审计处规程》(草案)。1942年春,边区审计处工作人员已达到12人,在财政统收统支、发展经济等方面影响巨大。1942年7月,撤销边区审计处,由边区财政厅接手所有的审计工作。此外,晋冀鲁豫边区、华中等革命根据地也都相应设立了审计机构,制定了审计制度,开始发挥审计作用,各根据地的审计工作对财政收支的平衡发挥了显著作用。边区的审计工作具有连续性、完整性,在形式上既传承了中国传统审计的优点,又促进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审计事业的发展。总之,这个阶段的审计实践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审计“重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3.解放战争阶段(1946~1949年)

      1946年12月,陕甘宁边区重建了审计处。这一阶段,审计活动主要有财政收支审计、军费审计、公营单位审计等。各革命根据地强化了审计法规建设,稳固审计机构组织,有效地保障了审计工作的体系建设,审计机构的专业性愈加明显,审计工作的范围得到了有效扩充。各方严格遵从审计制度,在沿袭了抗日战争时期审计制度的基础上,监督财政并不断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审计工作的作用。

      (三)政府审计的局限性

      在政府审计工作的不断发展中,其机构建设逐渐完善,审计工作正规化、统筹支出合理化有效地增加了财政收入,在巩固和发展边区革命政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但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仍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第一,革命队伍中一些同志主观上对审计工作认识不足;第二,受客观战争环境影响,审计机构在抗战阶段时期废立、变动相当频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