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审计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5月中央审计委员会的组建,标志着党加强了对审计工作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审计机关要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拓展审计监督广度和深度,依法审计,科技强审,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为了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教育部于2018年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新时代高教40条”)要求,高校应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要求强化审计监督,这为我国审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同时,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思维模式及数据处理模式,也极大地影响了审计工作。信息技术拓展了审计的范围和内容,促进了信息系统审计、数据资产审计、区块链审计等新兴专业审计的诞生和发展,为满足审计客户对审计服务多样化、精细化的需求提供了更大的可能。由于审计线索的隐形化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审计思维的变革、审计模式的创新以及审计流程的再造均迫在眉睫,因此审计人员期望在审计工作中有可资利用的先进工具和技能来提升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现实已经证明,未来已来,不断发展的机器人和RPA技术正在帮助审计人员完成大量重复规则化的工作,大大提升了审计工作效率,缩短了审计周期,审计人员可以将时间用到更有价值的工作中去。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也逐渐成为主流,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改革成果日益凸显。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势必要求职业界和教育界联手完善人才培养方式,以提升服务质量,满足监管者、社会公众和客户的需求。 基于上述背景,审计人员应当如何应对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审计人才培养应该如何适应新时代审计人才的需求变化?本文认为,审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原则,践行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以“互联网+教育”为重要抓手,重构审计专业胜任能力框架,以混合式教学为主要方式,为培养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审计人才提供持续动力。 二、对审计专业胜任能力框架构建的思考 为了给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世界发达国家的会计、审计行业协会都非常重视专业胜任能力框架体系。自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美国会计学会(AAA)、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协会(ICAA)、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协会(ASCP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ACCA)、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等行业协会采用功能分析法、能力法或二者结合的方法,针对注册会计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价值观、职业态度、道德和行为规范进行分析。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国际会计教育准则理事会(IAESB)于2019年12月修订的职业会计师国际教育准则及《国际教育公告》手册,还特别强调了信息通信技术和职业怀疑态度的学习和发展。在参考借鉴以上经验的基础上,并结合审计的环境、要求和技术的变化和我国目前的审计专业胜任能力成果,本文对审计职业胜任能力做进一步拓展,构建了新的审计职业胜任能力框架体系,详见表1。
(一)价值观——审计职业信仰 价值观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对于审计人员来讲,更是意味着一种责任和担当。审计人员的核心价值观可归纳为“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其中“责任”为先,是立业之本。古人云:不患无策,只怕无心。如果缺乏责任感和责任心,轻者对工作敷衍了事,重者与被审计合谋舞弊,纵有再高的学识和能力,也不会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审计是一份崇高神圣的职业,审计承担着为维护公共利益而监督的历史使命。国家审计要为民而审,为党和国家的发展而审计;社会审计要为社会公众而审;内部审计要为股东和管理者而审。审计人员应该始终把维护公众利益作为执业活动、专业判断的出发点,提高政治站位,坚守职业精神。 (二)职业道德——职业底线 职业道德是审计人员的执业基础。审计作为经济监督活动,独立性是最鲜明的职业特征,只有保持精神上和实质上的独立,审计质量才能够得以保证,审计工作人员才能赢得信任和尊重。另外,审计不仅要面对繁杂的财务数据,而且要面对财务数据背后的人和事,这需要魄力和勇气。为了维护国家和利益相关人的利益,审计人员还负有保密义务;为了维护行业利益,审计人员还需要达到规定的职业要求,诸如合理确定专业服务收费、不收取或不支付佣金、不从事与执行鉴证业务不相容的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