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话语与中国的对外传播 语言是构建话语的关键性因素,话语是语言的运用。语言具有指向性、传播性、描述性、逻辑性、民族性等功能和特征,如果在运用语言时忽视了这些功能和特征,就会产生相应的“问题话语”。长期以来,困扰中国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究竟用什么样的话语来说服世界。诚然,中国已经拥有了独特的话语,但中国话语的目的就是要试图说服世界,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即如何运用语言来说服世界才是最关键的。社会科学知识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本土的地方性知识,另一类是全球的普遍性知识。一方面,由于普遍性主要是来自西方,所以东方国家长期来面临着社会科学本土化的任务;另一方面,本土化知识必须要走向世界,使之转化成为普遍性知识。中国对外传播就是中国本土化知识走向世界并转化为普遍性知识的过程。鉴于此,中国话语必须要具有可对话性、可理解性、可接受性,此外还要克服话语的自恋、孤僻、偏执和对抗性,要善于利用可置换性的文化符号进行话语对接和语境的塑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沪),2021.2.74~83 比喻关系词的专职性和兼职性 从词语表示比喻关系的专职程度这一角度考察,可将比喻关系词分为“专职比喻关系词”(如“好比”“如同”“犹如”“无异于”“不啻于”)、“兼职比喻关系词”(如“像”“是”“成”“等于”)及“临时比喻关系词”(如“相当于”“差不多”“联想到”“想象成”)三类。探讨比喻关系词的单义专职性、多义兼职性及临时“挂职”性,有助于更系统、更深入地认识比喻关系词的语义特点和修辞功能。从实际语料出发考察词的“表示比喻关系”这个功能、阐述词的“表示比喻关系”这一义项,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有助于这类词的语义、句法、修辞特点的系统描写,有助于词典编纂、词典释义的系统操作,有助于同义词辨析、对外汉语词语教学和修辞教学。 《当代修辞学》(沪),2021.3.14~24 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创新与国际发展 21世纪以来,始创于中国的生态翻译学理论话语体系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目前方兴未艾,影响力持续提升。生态翻译学的两大亮点在于理论创新和国际发展。其理论创新包括:创设“关联序链”,揭示“生态范式”,确证“三生”论域,首倡“新生态主义”。如果将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创新看作其发展的内涵,那么,其外延则是其向外传播的国际化实践和探索,其路径包括:举理论之旗,走生态之路,致东方之学,打首创之牌,趋学派之势。实践表明,理论创新是国际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而国际发展则是理论创新的一种路径、标志和追求;理论创新和国际发展是相辅相成、互动共进的,体现出同频共振的基本特征。对生态翻译学理论创新和国际发展的梳理和发掘,或许能为我国生态文明新时代翻译研究的新作为提供一种可行的途径,也或许能为相关领域的其他理论体系创新和国际发展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杭州),2021.1.174~186 “语义网—本体知识—知识图谱”和语言研究 袁毓林 曹宏 文章根据相关文献介绍语义网和本体知识及知识图谱的背景知识,说明语言学知识可以在网络文本的信息处理中发挥作用,从而展示语言学研究可能的应用领域。文章先简介网络的发展历史:从本地的局部网络到异地的更大网络,再到遍及全球的互联网,以及互联网之间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换标准。然后介绍语义网的基本的体系结构和功能、资源前提及其可能的应用。接着介绍跟语义网相关的几个关键术语和概念,特别是本体知识和词汇本体知识;再介绍语义网的思想在维基百科中的运用,说明词条分类和归类的复杂性。最后介绍知识图谱及其在人工智能系统中的运用。 《汉语学报》(武汉),2021.1.8~19